“无化学品”的生活可行吗?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材料 • 化学

“无化学品”的生活可行吗?

赵燕枫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富足,更健康。但是,也有人不认同“科学对人类来说是好的”这样的观点。之所以会这样,很可能是因为科学,特别是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从未遇到过的大麻烦。

20世纪50年代,日本工业废水中的甲基汞导致水俣病爆发。70年代,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化工厂爆炸和毒物泄漏的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邦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超过55万人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3787人死亡,另有约3900人重伤和致残。这些震惊全球的事件,一次次地影响着人们对化学的认知。

现在一提到“化学”,除了实验室、化学家和上述的灾难性事件以外,公众往往还会联想到化学武器(芥子气、塔崩等)、化学污染(二恶英、多氯联苯、氟利昂等)、滥用农药(敌敌畏、敌百虫、各种除草剂等)、致畸药物(反应停)和非法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等令人揪心的东西和事件。

这些事物,严重损害了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中化学的形象受损最大。在某种程度上,公众心目中的“化学”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词。

1935年,美国的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启用了新的广告语:“更好的产品,为更好的生活……通过化学”(Better Things for Better LivingThrough Chemistry),并沿用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在1982年,他们放弃了这句话。

是因为杜邦不再做化工产品了吗?当然不是。由于大众对“化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杜邦不得不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转变。

 

生活可能远离化学吗?

妈妈们不希望孩子的食品中有“化学品”,某些环保人士也鼓励你过“绿色生活”,只用那些“无化学品”(chemical-free)的产品。但事实是:你做不到。

化学品,这个词很难定义。笔者问了身边某个学历不高的人,“化学品的定义是什么?”他顿住了,无法回答。其实,很多人都说不清“化学品”是什么,却本能地反感和抵制它,而这个现象的成因也很难解释。也许,对于社会上那些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的人们而言,“化学品”这个词,已经被媒体报道和商业宣传给劫持到了“有害或有毒的物质”那一边去了。

关于“化学品”一词的最好描述,就是“原子及分子之间的反应产物”。不管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东西,追根究底,它都是由各种化学品组成的。

广义地说,水也是一种化学品(也是由化学反应而来),这一事实让“无化学品的生活”的口号显得非常荒谬。但有些商人仍然将“化学品”渲染为“有毒的”,以兜售他们那些“安全的、健康的”或者所谓的“无化学品”的产品。比如在2008年,英国的一家肥料公司就公然宣称,他们的产品“百分之百不含化学品”。想想看吧,这怎么可能呢?

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很多人把“无化学品的产品”看成是“有机产品”的同义词,并也开始使用“无化学品”这个说法。但是,有机产品可离不开化学品,它不仅要依赖土壤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来培育,一些有机蔬菜中还可能含有天然杀虫剂,这当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化学品。总之,无论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你都不可能真正远离化学品。

为了证明“无化学”这个说法有多蠢,2010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悬赏100万英镑,来奖励那个能够制造出“百分之百无化学成分的材料”的人。不出意外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领走这个奖。

国外有个网站,提倡所谓“无化学品的生活方式”,它声称避开有毒化工产品可以消除许多疾病,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类似自闭症的一种精神障碍)、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湿疹和其他疾病。它还声称,“无化学品的生活方式”能够改善孤独症的症状。好吧,包治百病的关键证据在哪里?嗯……就在网友热情赞扬的留言里。

“无化学品”的商业策略,和“自然主义谬误”是伴生在一起的。所谓“自然主义谬误”是一种典型的谬论,它认为某种产品是“全天然”的,所以就比合成或人造的产品更好。我们都知道,人工合成的很多产品不仅是完全安全的,并且比它们的“天然版”更有效。此外,也并不难找到几个例子来说明,“天然的”未必就是“更好的”,比如毒蘑菇。

那些倡导“无化学品的生活方式”的人们告诉我们,世界是个有毒而危险的地方。不过我们成长的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

 

                                              20130482无化学品_f1.jpg

某种自称“无化学品”的漱口水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