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伦敦话今昔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雾都伦敦话今昔

撰文/王渝生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中国气象局宣布,20131月份北京出现了26个雾霾日,仅有5天空气质量良好。201312月份,北京雾霾天数是60年来同期最多的。而这与60年前的“雾都”伦敦何其相似乃尔。

 

工业革命的“代价”

18世纪,英国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也催生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炉膛中熊熊燃烧的煤炭,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量和动力,同时也造成了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度大气污染。1920世纪的伦敦到处是工厂,居民也烧煤取暖,全城已经变成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随着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笼罩在城市上空,多日不散。有报告称,181312月底,大雾天气曾持续多日,站在街道的这边甚至看不到那边。1873年、1880年、1891年、1892年和1948年,伦敦居民的死亡率都有显著增加,但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

1952125日至9日,逆温层笼罩着位于高气压中心位置的伦敦,城内连续数日寂静无风,被黄色浓雾笼罩得严严实实。人们走在街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普通人出行,甚至需要惯于摸黑前行的盲人来为自己带路。飞机和火车停运,公共汽车虽然照常出车,但需要有人打着手电筒带路才能缓慢行进。在这种情况下,整座城市基本瘫痪。

这次的烟雾,是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而成的。当时正举办一场农牧业展览会,参展的动物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这种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据统计,烟雾期间伦敦共有4703人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出30004000人;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患上了各种疾病,极大地摧残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毒雾事件”引得英国舆论大哗,政府被迫任命了专门委员会对烟雾受害者情况进行调查。死者长逝,而不少幸存者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巨变,“雾都”往事,已经成为英国人心里不可遗忘的伤疤。

 

                                              20130484雾都伦敦话今昔_f1.jpg

1952年12月6日下午2点,伦敦市舰队街。一辆公共汽车在雾灯照明的帮助下缓慢前行。

 

悲剧换来清醒

这起特大公害事件让英国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终于让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大气治理法—《清洁空气法案》,该法规定,禁止在首都地区燃烧烟煤;加强城市绿化;大规模改造居民的传统炉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到郊区,等等。

但是,治污远非一日之功。1957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12起严重的烟雾事件。尽管如此,英国人“以法治污”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随着陆续颁布的法令越来越详尽,“雾都”的新生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1965年后,有毒烟雾基本从伦敦销声匿迹。

1968年,新的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1974年,《控制公害法》的适用范围囊括了空气、土地和水域,还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20世纪80年代前后,汽车数量开始出现爆炸性增长,汽车尾气取代燃煤烟气,成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思路随之调整,开始控制市区汽车数量和尾气排放。

控制数量方面,20082月,大排量汽车开进伦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650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下,伦敦的私家车“进不起城”,市区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尾气排放方面,起初人们关注的主要是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因此受到了青睐。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逐渐被密切关注。19931月起,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与此同时,伦敦为新能源汽车大开绿灯。2016年前,伦敦的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在某些场所还可以免费停车。在2015年之前,全城将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伦敦也将随之被打造为欧洲电动汽车之都。

 

20130484雾都伦敦话今昔_f2.jpg

伦敦无烟区内采用集中供暖。图中的成排小烟囱中,很多根本没有连接到壁炉,只起到装饰屋顶的作用。

 

首相骑自行车上班

200312月到20071月,伦敦参加了“欧洲清洁城市交通示范”项目,第一代零排放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投入使用,有效减低了空气污染。

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但他们也和普通官员一样,往往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地铁上班。在伦敦市长的推广下,20107月,一条从城市南部通向市中心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目前每天约有5000辆自行车通过。预计在2025年,伦敦的自行车骑行量将比2000年增加4倍。

扩建绿地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到20世纪80年代该绿化带面积已达4434平方公里,是全城面积(1580平方公里)的2.82倍。而在城内,即便是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一区里,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这个最大的皇家庭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每年90天左右,一路下降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偶尔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可以说,伦敦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功。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从万千伤亡到环保之都,伦敦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既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镜鉴,更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