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血流不止。血液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淌。在过去人们没能真正科学地认识血液时,对它的认知更多的是凭着想象和传说,甚至是宗教。早期人类认为血液是神秘而万能的,对血液充满了崇拜:古罗马的角斗士们常常吸吮战败者的鲜血,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古埃及的人们以血液来沐浴,希望能返老还童或恢复健康;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美杜莎女妖的血液可以解除人的病痛等等关于血液的描绘。但是,想象和传说不能够真正解释血液现象,只有以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揭开血液的神秘面纱。
1688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借助自己设计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并描绘了红细胞。列文虎克不仅向公众演示和展现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与红细胞,还进一步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他的血液发现。他在1674年4月7日写给皇家学会的一封信中说:“我发现和了解到,血液是由含有非常小的圆形球状物的、水晶体般雾状的水组成。”红细胞的发现,让人类对血液的认识深入了一步,改变了过去通常把血液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蕴含着看不见的精神和人性的液体”的错误观念,而让人们知道,血液是由很多细胞和水分组成的一个系统。那么,血液中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人体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说的血液系统,是由血液和造血器官组成的。其中,血液是由血浆及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它们在血液循环中执行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不断消亡和更新,从而在数量和功能上保持着相对恒定。红细胞负责携氧到达全身各处,白细胞是抵御外界微生物的卫兵,血小板则负责止血,它们都悬浮在血浆中。而血浆里含有蛋白(包括凝血因子)和细胞因子,对人体起着维持渗透压平衡并调控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血液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血液学。血液学的迅猛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血液疾病的治疗水平,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发现ABO血型系统”和“同型输血治疗”就挽救了千百万病人的生命,并使外科、妇产科等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对血液中白细胞的研究,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今天生物医学的面貌,并为病人带来了新的福音。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发现和分型,为器官移植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而且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使得一些已经被贴上“绝症”标签的病人由此获得了新生。对白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线索,并展现了疫苗研发的前景,因为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的病原体)就是通过特定的CD4阳性的T细胞入侵免疫系统的。
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使一些恶性血液肿瘤及免疫顽疾得到了治愈的机会。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凭借其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能力,维持着机体造血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并持续终身。因此,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可以实现长期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重建,从而治愈某些恶性肿瘤。在对某些疾病进行基因治疗时,造血干细胞也是最为理想的靶细胞。随着移植免疫学的发展,人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细胞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
人类认识血液的历史,也正是人类认识自我、救助自我的历程。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而年轻的血液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血液中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就让我们一起去一一解开吧!
达万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兰州军区血液科主任、全军血液病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美国血液学会会员、国际实验血液学会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全军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5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