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敌的白细胞和止血高手血小板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抵御外敌的白细胞和止血高手血小板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5日

白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击退侵入体内的“敌人”

人体经常会受到病原体(如各种病菌)的攻击。一旦发现外敌侵入,血液中及身体各处的白细胞就会马上投入战斗,直到把敌人消灭掉。

在“和平”时期,白细胞或“游走”于血液中或“潜伏”在血管内侧壁上严阵以待,防范敌人入侵。当我们不小心受伤后,细菌会乘机从伤口侵入。这时,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就会迅速穿过血管壁上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集结”到血管外的伤口处。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能力非常出色,甚至可以和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相媲美。

集结到伤口处的中性粒细胞将细菌“捕获”到自己体内,就是“吞噬”。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可以将吞噬进来的细菌及组织碎片分解,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在吞噬数十个细菌后,中性粒细胞本身也会死亡解体,并与死亡的其他白细胞和组织碎片等混在一起成为脓液,这就是所谓的“化脓”。

根据形态、功能和来源,白细胞一共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粒细胞,除了刚介绍过的中性粒细胞以外,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第二类是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又可以细分为T淋巴细胞(常简称为“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以及B淋巴细胞(常简称为“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两类。第三类是单核细胞,与粒细胞不同,它的细胞质内没有颗粒。

在这三大类白细胞中,粒细胞占了一多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性粒细胞(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量的60%~70%)。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还广泛存在于细胞之间的组织液(淋巴液)及淋巴管中。


20130532抵御外敌的白细胞和止血高手血小板_f1.jpg

就像阿米巴变形虫那样,穿越血管壁

白细胞随着血液在血管内游荡或黏附在血管壁上,时刻防范着敌人的入侵。一旦发现敌人入侵,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就会像阿米巴变形虫那样“变身”,穿过血管壁,迅速集结到敌人面前。


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后,血小板马上开始工作

受伤流血后,如果没有及时止血,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血液就会不断流失。一般来说,失血25%后就会有生命危险。

止血“高手”—血小板,是直径0.002~0.003毫米左右的细胞碎片。血小板虽然有“喜欢”黏附在体内各种组织或细胞上的“癖好”,但是却很难黏附在血管最内侧的内皮细胞上。当人体受伤后,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扑上去堵住伤口。这时,血小板发生变形,出现多个突起,呈不规则状,从而能更好地相互黏附在一起。血小板就像抢险用的沙袋一样,层层堆积在一起,封闭住伤口,从而起到止血的功效(初步止血)。

随后,血小板释放凝血物质,刺激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长纤维状结构,并与黏附在血管伤口处的血小板及红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进一步加固、封闭血管伤口(二期有效止血)。


20130532抵御外敌的白细胞和止血高手血小板_f2.jpg

分两阶段止血

止血过程及机制的示意图。血管壁破裂后(1),血小板成群结队地集结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凝块来封闭伤口(2)。随后,纤维蛋白缠绕在血小板凝块上,形成血栓,进一步加固封闭血管(3)。此外,当破损的血管修复好后,血液中还含有溶解血栓的物质,可以清除不再需要的血栓。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