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树是棕榈科植物,其果实被称为椰子,倒卵形或近圆形,长可达25厘米。椰子的果皮分为三层:外果皮革质,薄而光滑,质地致密,抗水性较好;中果皮厚而松散,纤维质,富有弹性,可保护果实落地时不致破裂;内果皮即椰壳,骨质,坚硬、不易变形,保护胚和胚乳,在其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皮为椰壳内附在椰肉外面的薄皮,一般很难与椰肉分离。为了节约运输的空间,在外地出售的“椰子”往往在运输前就被去掉了椰壳外的部分,即外果皮和中果皮。
一般在授粉后6~7个月,椰子开始形成胶体状胚乳,即椰肉;以后椰肉逐渐成熟,质地变硬,呈白色,内含汁液(常称为椰水)。椰肉和椰水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养料。通常在3个萌发孔中,会有1个萌发孔含有一个米白色、约米粒大小的胚。在椰子发芽时,胚向外长出根、芽,向果腔内长出吸器,吸器分泌的酶类可以分解椰肉和椰水中的养分,供椰苗生长。
椰水是椰子在发育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基因决定的。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椰树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椰子的外果皮具有抗水性,中果皮的纤维化及椰水使椰子具有很强的漂浮能力,常常可以在海中漂泊数月,然后在适宜的海岸上安家落户,而椰水正是为种子储备的淡水。这样,椰子就可以漂洋过海,不断繁衍了。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5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