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智商有多高?(1)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你的智商有多高?(1)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在我们身边,一定有些被认为“头脑很好”的人,他们擅长心算、博闻强记、喜欢创新等等。那么,头脑的好坏由什么决定呢?心理学家通过大规模的智力测验来调查人们的智力水平。让我们从检测智力的方法开始,一直到智力与年龄、性别、工作成绩的关系,一起来认识这门逐渐成熟的“智力科学”。


114减去38等于几?你是否觉得心算的时间比以前长了?计算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吗?

科研人员以男性居多,男性和女性的智力特征存在差异吗?

世上有不少能够解数学难题的人、开发新技术的人、博闻强记的人,这些人的智力有共同点吗?

关于智力的疑问很多,心理学家从1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智力测验等工具,对人类的智力展开调查。让我们站在智力研究的角度,逐个解答上述疑问。

 

对研究者的挑战:如何考查智力?

智力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事实上,很难对“智力”下一个定义。在想到那些优秀的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指出“说话条理清晰”、“知识丰富”、“头脑敏捷”等等特征。不过,哪些特征是智力高所必需的,我们却不清楚。

研究人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100多年前开始对智力进行研究,直到现在,研究人员还是对智力的定义莫衷一是。比如有“智力是对抽象测试的执行能力”、“智力由控制力、分析力和不懈的努力构成”等不同的说法。

在智力研究的最初阶段,研究人员就根据各自支持的智力理论设计了能够考查智力的测验。比如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认为,“头脑好的人一定知觉敏锐,反应敏捷”。他从这个理论出发,设计了一个“精神测验”,以握力测验表征意志力强弱,以痛感表征感觉敏锐程度,并将这两方面指标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

但是这个测验方法被证实并不准确。1901年,美国研究生理查德·威斯勒(Richard Wessler)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测验结果,证明测验成绩与大学学习成绩几乎完全不相关。精神测验自此走向尽头。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内(Alfred Binet)和西奥多·西蒙(Theodore Simon)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成功设计出实用的“智力测验”。该测验的目的是找出智力落后的儿童。两位心理学家首先要求儿童回答大量的问题,然后收集诸如“5岁的正常儿童就能解答的问题”,测算出5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这个测试并不以智力理论为依据,而是基于实际人群的成绩。

现代智力测验的原型吸收了比内-西蒙测验的成功经验。此后研发出各种智力测验,并广泛应用在军队征兵、企业招聘等方面。前页列举了测验题目示例。

 

智力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

智力理论曾一度受到精神测验的干扰,在智力测验的支持下重新发展起来。

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把古典文学、英语等学科成绩加以综合统计分析。他指出,存在惟一的智力(一般智力能力g),由于一般智力能力g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各学科的成绩。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瑟斯顿(Louis Thurstone)通过统计分析,把一般智力能力分解为语词理解、联想记忆、计算能力、空间知觉等7项“智力因子”。

然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深入分析与一般智力能力相关的各个因子。与此同时,出现了对智力因子的数学分析方法,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不断提升。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通过对400多份智力测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Meta分析,译作“荟萃分析”),将智力分为三个层次,在1993年提出了“CHC理论”(参见上页表格)。

另一方面,也有理论认为“每个人具有各自独特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倡导“多元智力理论”。自闭症患者中有些具有非凡的算术能力或器乐演奏能力,这些例子引起了加德纳的关注。这些部分智力能力缺失的罕见例子,使得多元智力理论认为独立存在着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等8种智力。然而,因为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很少,所以对这一理论的科学验证也就比较困难。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9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