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足迹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旅行者的足迹

王渝生 赵燕枫  发表于 2018年06月05日

201392327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宣布授予美国“旅行者1号”项目首席科学家爱德华·斯通“世界航天奖”,以表彰他对宇航技术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有趣的是,在此之前十来天(912日),美国宇航局刚刚宣布,旅行者1号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极富传奇色彩的太空探测器吧!

 

人类的使者

旅行者1号由美国宇航局研制,重722公斤,携带了大量的科学仪器,包括成像科学系统(ISS)、无线电科学系统(RSS)、红外干涉光谱仪(IRIS)、紫外光谱仪(UVS)、三轴磁通门磁力仪(MAG)、等离子光谱仪(PLS)、低能带电粒子仪(LECP)、宇宙射线系统(CRS)、行星射电天文学调查(PRA)、光偏振系统(PPS)和等离子波系统(PWS)等11个主要的科学探测系统。但是,所有这些探测仪器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张唱片留给人们的印象更深。

原来,它还携带了一张铜质镀金唱片。说是“唱片”,其实是一张刻满了数据的铜盘。不过,它同时也是一件“宣传品”,承担着“向那些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展示地球生命的生活与文化状态”的使命。而为这张唱片选定内容的任务,就落到了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牵头的一个委员会(隶属于美国宇航局)肩上。

                                              20131184旅行者的足迹_f1.jpg

“地球之声”金唱片背面

 

萨根博士等人搜集了115张图片和多种自然界的声音(比如海浪声、风声、雷声、鸟鸣、鲸和其他动物的叫声),和包括4种中国方言(普通话、闽南语、粤语和吴语)在内的55种语言的问候语,这些问候以6000年前的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语开始,以现代中国的吴语结束。之后,是90分钟的地球之声,包括27首精选的东西方音乐作品(其中有中国古曲《高山流水》和莫扎特的《魔笛》)以及全球各地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除此以外,还有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及美国总统卡特的问候。由于特殊设计(内藏金刚石唱机针),据说即使是在10亿年后,它的“音质”也依然不会受到影响。

按照萨根的说法,“探测器被发现和(唱片)被播放的惟一的可能,就是在星际空间中存在着更先进的文明”。

现在,这张作为人类友好使者的唱片已经飞到了太空深处(顺便说一句,它的姊妹探测器旅行者2号上,也有同样的一张)。不过,有些人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让外星智慧了解到地球有生命”可能并不美妙。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曾说过,“如果外星人真的来拜访我们,结果将和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差不多,对美洲土著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他解释说,“我们只需看看自己就会明白,(外星)智慧生命可能会发展成某种我们根本不想遭遇到的模样”。至于前面提到的斯通,倒不是很担心。他说,“太空真的很渺茫,旅行者1号距离下一个恒星还有很远的距离,得花数万年时间才能到达,所以被其他文明发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各种不同意见仍在交锋。

 

壮阔的“行星际大旅行”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旅行者1号这样的探测器问世呢?这就要从“旅行者计划”(Voyager program)开始讲起了。

起初,本没有什么旅行者1号、2号,而只有隶属于“水手计划”(Mariner program)的水手11号和水手12号。水手计划是美国宇航局于19621973年期间进行的一项旨在对火星、金星和水星进行无人探测的计划,从水手1号到水手10号,一共发射了10个探测器,其中7个成功、3个失败。而紧接其后的水手11号和12号,则因为预算削减改成飞掠木星和土星,并相应改名为“水手木星-土星探测器”。但是,这个计划与之前的水手计划的差别太大,已经足够独立成篇,于是又沿着“水手计划”的语境,改成了“旅行者计划”(直译则为“航海家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加里·佛兰德罗(Gary Flandro)经过缜密计算,提出了一个光是想想都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行星际大旅行”(Planetary Grand Tour)计划。他计算出,在20世纪70年代末,位于火星轨道以外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5大行星(当时冥王星还是大行星)将会出现175年一遇的精妙排列,使得下述现象成为可能:经过精确计算,以某种角度向木星发射的探测器,将有可能在木星附近受到强大引力而被加速甩向土星(“引力弹弓”),到土星附近后再被土星加速甩向天王星,然后再被甩向海王星……以此类推,探测器费不了多少变轨能量,就可以连续飞越这5颗大行星!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天才设想,在美国宇航局那帮技术狂人的心中会有怎样的地位也不言而喻。因此,即便在1972年遭到了美国国会大幅削减预算的沉重打击,仍然有人试图进行缩水版的“迷你大旅行”,最终,这个天才设想的核心—利用木星加速—还是一点没浪费,被写进了旅行者计划中。

旅行者1号原计划在利用土星加速后,径直飞向冥王星。但是,它的轨道最终被设定为飞向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Titan),以对这颗太阳系内惟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进行近距离观测,希望取得的成果能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地球生命诞生之谜。由于轨道变化很大,旅行者1号之后将不再飞越任何大行星,因此离开土星系统后它的主要任务阶段就宣告结束,进入扩展任务阶段(即继续向更远处飞行)。

相比之下,旅行者2号则更多继承了“行星际大旅行”的精髓,它陆续到达木星(197979日)并被加速、到达土星(1981825日)并被加速、到达天王星(1986124日)并被加速、到达海王星(1989825日)并被加速,飞向宇宙深处。至于“行星际大旅行”计划中的冥王星,则留给“新视野”(New Horizons)探测器去探访了(预计2015年到达)。

这样,我们就明白旅行者1号和2号为什么都会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的1977年发射,为什么都是去木星和土星,而轨道却又不尽相同了。不过,尽管旅行者2号的发射早了16天,但它的轨道更长、速度也更慢些,因此只飞了4个月即被旅行者1号追上并超越(此时二者的运行轨道还很相近,可以称得上是“追”和“超”)。从另一个角度看,旅行者1号的轨迹总体而言“弯折”最小,运行速度也最快,这使它在36年的飞行征程中不断超越更早前发射的其他探测器,包括旅行者2号、先驱者11号(197346日发射)和先驱者10号(197233日发射),成为目前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态势看来还要一直保持下去,就连新视野探测器也无法与之争锋。按设计,新地平线探测器的巡航速度大约为15千米/秒,比旅行者1号的17千米/秒要慢,而且还会不断地缓慢下降。这就是说,无论用多少年它也不可能追得上旅行者1号。除此之外,现在再也没有其他可能形成竞争态势的航天计划了,因此旅行者1号的宝座看起来还是很稳的。

 

20131184旅行者的足迹_f2.jpg

人类已发射的外太空探测器

 

漫漫飞天路

1977951256分,在高48米、直径3.05米、重632.97吨的庞然大物“大力神3E”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大推力下,旅行者1号满载着科学家们的希望,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CCAFS)顺利升空。

1210日,它顺利到达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9天后超越旅行者2号,之后穿越小行星带,进入木星观测阶段(197916日~413日)。在这期间,它于35日正式闯入了木星系统,并在12小时内,连续飞越了木卫五、木星、木卫一、木卫二,次日又连续飞越了木卫三和木卫四。在这段时间里,它发现木卫一上有活跃的火山运动(首次在太阳系的另一天体上发现火山)和前所未知的木星环。特别是木卫一的火山令人震惊,因为无论是地面观测,还是曾近距离掠过木卫一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之前都完全没有发现。

尔后,它进入土星观测阶段(1980822日~1214日),并于1112日正式闯入土星系统。在接下来的35个小时里,它故技重施,连续飞越了土卫六、土卫三、土星、土卫一、土卫二、土卫五、土卫七。在这段时间里,它测定了土星大气的成分、赤道附近的风速,还观测到了土星的极光现象。

1998217日,旅行者1号距太阳69AU(天文单位,1AU1.5亿千米),超过了先驱者10号,由此成为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并将这一桂冠保持至今(截至2013109日为止,它距离太阳125.67AU,约188亿千米;距离地球126.09AU,约188.6亿千米)。

旅行者1号搭载了半衰期长达87年的钚238氧化物,这些“核燃料”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可以持续发出约470瓦的电力供各仪器工作。按照官方口径,旅行者1号完成探测木星和土星的“主要任务阶段”就算大功告成,后面的“扩展任务阶段”多坚持一天就多赚一天。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显然不满足于这个最低要求,因为它只用3年多就可以完成主要任务,他们还是希望它之后能飞得更远,能多工作一些时日。因此,人们不仅选择了半衰期较长的核燃料,而且还将这些燃料做成小球,在RTG内鼓鼓囊囊塞了24个,足够支撑它一直飞到2025年!由此也可看出,它寄托了人们多么大的希望。

即便如此,这颗发射于36年前的探测器还是会在2025年后耗尽能量,从而与地球失去联系,成为茫茫太空中真正的静默独行者。到那时,希望还有人能记得它,记得这个最孤独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旅行者。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1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