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创意之门(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打开创意之门(上)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15日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教授,在专业研究之余还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科普节目中,带着同学们做出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他还参与了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实验的设计。现在,他又将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概念引入课堂。让我们随本刊记者方晨一起走近这位热心于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家——高云峰。

 

太空授课的设计师

科学世界:听说您参与了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方案的设计?

高云峰:是的,太空授课的方案、实验教具以及授课内容的讨论,我都参与了。每个环节都有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而理论、实验、教学这几个方面我都有一定的经验,包括怎么做节目我也比较了解。

 

科学世界:设计授课方案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云峰:最初是广泛征集,然后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我们差不过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会,最后基本确定了7个方案。接下来再确定每一个方案的细节,包括如何拍摄,以及与航天方面的对接等等。

方案确定后,就要制作教具的原型。如果找工厂来制作,时间上来不及。而我自己就可以动手制作,用激光切割机很快就做出原型。经过评审确定没有问题后,再以我的原型为基础,交给工厂正式加工制作。

然后就是授课的问题。我写了一份很详细的讲稿,精确到在一定时间内要讲多少个字。我的风格是,讲课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融入一些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化的场景。

 

科学世界:一共准备了7个方案,最后实际演示的是5个?

高云峰:是的,主要是根据现场的情况看,哪个更好操作,效果更好。其实在地面上的时候我们已经排好序了,实际上最后也是按我们的排序做的。也就是说,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科学世界:在地面上设计实验时,怎么知道在太空中的实际效果会是什么样的?

高云峰:学生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太空中的演示,不容易想象出实验的结果。但对于我们这些专家来说,不用真正做这些实验,就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设计的教具,只有效果好一点还是差一点的差别,不至于出现有明显偏差的情况。

表面张力实验用的那个套环,我们还做了大小不同的几个,王亚平在太空中“备课”时,可以挑选效果比较好的一个。因为这是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所以做了充分的准备。

实际授课的效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我们通常会想,作为一个太空授课新老师,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我们甚至还帮王亚平准备了一些一旦实验出问题时的台词。但这些都没有用上。

 

做科普“异想天开”

科学世界: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青少年科普工作的?

高云峰:是从2000年开始的,恰好就是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准备开播,要拍一个宣传片,想做一个让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能不能做一个装置,以一节普通电池为动力,拉动一辆汽车。他们当时问了很多人,都觉得不太可能。后来问到我,我就说这是可能的,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做一个能把力放大的装置,大到可以克服汽车的静摩擦力,而这个力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二是这个装置要比较简单,不能有太多环节,否则损耗太大。于是他们就找了几个中学来做试验,有的学校就成功了。

这之后,有什么比较大的或是比较难的科学节目,电视台就经常来找我。我比较擅长从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得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事后被证明比较合理。比如“纸桥过车”,要求用报纸做一座6米长的桥,让真正的汽车可以从上面开过去。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分析,而我快速分析了一下,就判断这是可能的,估算大概要2吨纸就够了。结果清华大学队只用1吨报纸,另一个队也只用了不到2吨就完成了任务。

后来相继又做了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例如弹簧秤称大象,要求用一个量程只有5公斤的普通弹簧秤,称出一只重达几吨的大象的重量。还有一个活动,是给200公斤报纸,要求做出一条船,比谁的载重量大、速度快。

几年之后,“异想天开”栏目组找我专门策划了一个叫“大师挑战赛”的系列节目,连续播了将近两年。我们的口号是“用头脑赛跑,用双手说话”。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很多趣味科学游戏。这个节目的特点是,使用的材料都很少很简单,但做出来的东西却让人很惊奇。例如“巧扎气球”,就是用一根针去扎两个套在一起的气球,在表面没有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如不能贴胶带),要求把里面的气球扎爆,而外层的气球依然完好。

 

科学世界:您是怎么想到这些创意的呢?设计时是不是要绞尽脑汁?

高云峰:在我教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到位,我就会想办法通过一些演示来讲解,后来经过完善就变成一个个题目了。

我曾去湖北赤壁中学做节目。先和导演一起在校园里转一圈,看看有什么环境、条件可以利用,然后晚上开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题目,第二天早上就拿出方案,可以进行比赛了。接连几天都是如此,住了几天,就出了好几个题目。

其实,东西学透了,就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可以随时拿来用的。所以这些创意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科学世界:您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是哪个?

高云峰:其实大部分问题是我出题目,学生去完成的。真正我自己做的倒不是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个是“手机吊冰箱”。我们以手机电池为动力,以手机里用来震动的小转子为马达,再接一个自己做的小装置,就把一台冰箱慢慢吊起来。

这个实验有意思的地方是,大家有争议。当时网上有上千万的点击量、上万条的留言,其中绝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或者觉得虽然有可能但肯定很困难。因为要把力放大10万倍,有人认为齿轮组至少要有桌子那么大。但大家都没有想到,实际上我们做的力放大装置非常小,只比手机大一点点。这个实验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例子。虽然中学就学过力的放大原理,但真的用手机把冰箱吊起来之后,大家还是很震惊。

 

20131208打开创意之门-上.jpg

手机吊冰箱的装置这么小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科学世界:您设计的这些游戏和实验,与传统教科书中的实验差别在哪里?

高云峰:思路完全不同。教科书中的实验,大都是以教学生掌握知识为主,因此主要是演示型的实验,也就是老师布置、设计好了,学生去操作、体验一下。实验中的很多操作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动,结果也大多是事先知道的。

而我们是以学生为主体。我会提出一些题目,但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想要做的东西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这个东西会做成什么样子,问题能否解决,学生不知道,有时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不是演示型的实验,而是探究型的试验。当然,我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多数情况下最后都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像很多其他的竞赛,必须要学过相关的知识才会做,我出的题目有不少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可以做,而且不一定谁做得更好。

 

科学世界:小学生也有可能比大学生做得好吗?

高云峰:对。因为我设计的问题考查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甚至这些知识不是从学校学来的,而是从观察身边的事物感悟到的。比如那个用纸造船的节目,用200千克报纸做一条船,中学生做出的船可以载15个人,而且可以划得非常快,而10年后大学生再做,效果反而不如当年的中学生。

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往往年龄小的学生更有创造性,长大之后创造力反而弱了。虽然学的东西多了,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一定更强。尽管有些人不认可,但我们的大学生确实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科学世界:除了电视节目,您还做过什么其他方式的科普活动?

高云峰:从三四年前开始,科协经常邀请我去全国各地,包括一些边远地区,给学校的科学课老师们做培训。

后来,科协的“科技大篷车”项目,也邀请我一起去给农村小学的学生做科普宣传。有一次去辽宁阜新的农村,比较贫困,学生们没有钱买玩具,我就教他们自己做玩具。我们用成本很低的原材料,就是线和铁丝,做出很有趣很有启发意义的小玩具。

最近,北京的教育促进会又邀请我去给中学校长做培训。如果校长有一个好的理念,那么学校的科学教育就能开展得更好。我们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考虑升学率,而是要立足于人才的培养。我国现在还主要是一个生产加工大国,而不是一个设计大国。只有增强原创设计的能力,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如果学生从小就被应试教育把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打磨掉,就很难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这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才资源是实现转型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