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标记大千世界(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RFID 标记大千世界(上)

撰文/苏冠群  发表于 2018年06月15日

在公交卡、身份证、电子钥匙等物品的背后,RFID技术正在逐渐为人所知。事实上,它还是“物联网”这个庞大概念的重要基石。

 

使用一种无线技术就能省下大钱?

在两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都向战区海运了约4万个集装箱的补给和装备,但物流费用相差20亿美元以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RFID

原来,在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时,这些集装箱运抵沙特后,在港区堆积如山。当时负责后勤的帕格尼斯中将说:“很多集装箱内混装了多种物资,还有很多没有内容标识,而船上的货单和集装箱内的物资又常常对不上号。我们不得不在港区就地打开了约41000个集装箱中的28000个,以便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直到战争结束,“还有8000个集装箱垛在港区未曾打开。没人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也没人知道是给谁的。”

而在第二次海湾战争(2003)时,每个集装箱都配发了独一无二的RFID标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信息网络。这个新技术的引进,不仅大大减少了用于核查的人力物力、显著减少了浪费和相应的补充运输,而且也直接降低了物资储备量,最终节省了巨额资金。

其实,RFID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新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已是无处不在了。在乘坐公交车时,你刷的公交卡中有RFID芯片;入住宾馆或在高铁车站闸机自动检票时,你的个人信息通过二代身份证上的RFID芯片进行快速验证;当你驾车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不停车收费(ETC)通道时,是RFID芯片帮你完成了付费的动作;而在停车场寻找你的爱车时,遥控钥匙更是不断发出含有密码和开锁指令的RFID电波。

 

什么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它的优点很多,比起常见的无线识别技术,它无需电源供电(比如各种含有RFID芯片的智能卡);比起条码识别,它不依靠光学可视识读,因此不怕脏污。RFID的芯片编号为世界惟一,因其无法复制,所以安全性高。此外,它的工作年限也很长,甚至可以长达10年以上。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其中的标签和读写器最为重要,至于天线,则可以与标签及读写器集成在一起。

首先是标签。它不是传统的纸质标签,而是RFID系统的数据载体,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每个标签都具有惟一的电子编码,其中存储着特定数据,可由读写器读取或写入。依据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装电池的有源标签、没有内装电池的无源标签和部分依靠电池工作的半无源标签;依据标签常见工作频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低频标签(<135千赫兹)、高频标签(13.56兆赫兹)、超高频标签(840兆~960兆赫兹)和微波标签(2.45吉赫兹、5.8吉赫兹)等;依据标签封装形式的不同,还可分为卡标签、线形标签、纸证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其次是读写器,也叫阅读器。它通过天线与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在工作时,读写器经过天线发射出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的能量传到标签后,将激活并驱动标签内部的电路,将其存储的数据信息发射出来。然后,读写器天线接收到这些信息,再由读写器进行处理。

至此,标签内的数据已经可以在不与读写器接触的前提下,被后者读出来(还可以写入)。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是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那么读写器收集到这些数据后,还会将它们上传到系统的第4个部分,即上位机的信息处理软件(比如公交卡的计费系统等),对相应账户进行扣费、充值等操作。

 

20131270 RFID-上.jpg

RFID芯片和外周的天线

 

RFID的发展史

说起RFID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便于雷达进行敌我识别,英军将特制的标签安置在飞机上,当己方雷达发射电波照射到这个标签后,标签就会回应相应的信号,而敌机则没有这个反应。目前世界上的飞行管制系统,仍然在沿用这个原理。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了带有里程碑性质的论文《通过反射能量进行通信》,由此奠定了RFID的理论基础。1966年,容量为1比特的RFID芯片首次面世,就是现在商场中常见的货品防盗电子标签(EAS)。20世纪70年代,植入式RFID标签和车辆电子牌照出现。1984年,RFID技术首次用于动物饲养及跟踪。1986年,首个基于RFID技术的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在挪威投入使用。

20世纪90年代,RFID标准化进程开始启动,它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1993年,RFID的首个国际ISO标准制定。1994年,美国所有的轨道车辆都采用RFID进行识别。1997年,香港八达通系统面世,内嵌RFID芯片的八达通卡可以用来支付地铁、公交的车票费用,也可以在便利店购买商品,已经成为整合城市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和小额支付的城市智能卡。

1998年,凯文·阿什顿首次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原来,1997年时,一种新的保湿乳液上市后大为畅销,在许多商店里,相关货架常常是空的。由于店内商品太多,限于人手不足,查货补货的速度又太慢,商店老板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顾客失望而归。阿什顿认为,RFID将取代现有的商品条码,它的标签将变成各种零售商品绝佳的信息发射器,并据此变化出千百种应用与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化和自动化。

最初,物联网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更进一步提出,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2004年,美国零售商沃尔玛要求前300家供应商强制使用RFID标签供货,由此开启了RFID发展的新篇章。

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经过国际电信联盟(ITU)等组织和机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受到各国重视。RFID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被视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很多人认为,RFID技术将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IT技术之一。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