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与烈度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震级与烈度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15日

当发生地震时,地震局会发布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通告。比如类似这样的通告:“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42080246秒,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最大烈度为9度。”那么,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震级所表现的是地震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各地的烈度却各不相同。

 

震级有不同种类

表现地震规模大小的震级,是根据地震计的记录(最大振幅或地震整体波形)计算得出的。

里氏震级于1935年提出,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通过仪器检测到的地震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但是这种衡量方法得出的数据有个很大的缺陷,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关系,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的里氏震级却一样。

目前,科学界认为最为标准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Mw)。为了推算出震区岩盖会在多大的范围内、发生什么程度的错位,必须要更为精确地表现地震的规模。但是矩震级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无法对小规模地震进行计算”,“计算量太大,以至用计算机也要花费十多分钟”等。

 

                                              20131286震级与烈度.jpg

震级是什么?

震级用来表现地震能量的规模。受力而扭曲的岩盖突然被破坏并断裂错位,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因此,计算“被破坏的岩盖面积”ד岩盖断裂错位量”ד岩盖的硬度”后得出的值,是最能表现地震规模的量。“矩震级”(Mw)就是以推算出的上述几个值为基础得到的。但是,计算矩震级的运算非常复杂,很费时间,而且计算它所需的地震计波形(长周期地震波形)不能对规模较小的地震进行明确观测,因此无法对小规模地震进行计算。

图中用球体的体积表现震级为M6、M7和M8级的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规模。震级每提升1级,释放的能量就大约增加32倍;提升2级,释放的能量就将增加约1000倍。另外,地震的发生频率与震级成反比,即震级每减小1级,该级别地震的发生频率就比上一级大10倍。

与震级表现地震的规模相对,烈度反映各地的晃动程度。一般来说,离震源越远晃动越弱,烈度也会随之变小。但各地地壳内部的情况不同,有些地方较容易发生晃动,所以有可能出现与震源距离相同的两个地方,烈度却不同的现象。

 

烈度由人体的感觉决定

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地震烈度共分12个等级。决定地震烈度的评定指标,包括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的震害现象和地震相关的参数。例如“人在室内能感到晃动,悬挂的电灯也在明显地摇晃,所以烈度为4度”。

1996年之前的将近120年的时间里,人们是以人的感受来划分地震烈度的级别的。对同样的烈度来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定会完全一致。在1990年左右,科学家们用地震计(加速度计)测定出大地震动的加速度数值,并用加速度值与体感烈度的对应关系计算出地震烈度。这样一来,便可在多个观测点布设仪器进行记录,得到各个地区内的详细烈度。

地震引发的晃动,会因为不同区域里的地壳内部结构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就算是在看起来离震源很近的地方,烈度也有可能低一个等级。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