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背后的真挚友情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诺奖背后的真挚友情

撰文/邢志忠  发表于 2018年06月15日

2004年度的沃尔夫物理学奖(Wolf Prize in Physics)授予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以表彰他们在亚原子领域关于质量起源问题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这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简称希格斯机制或者BEH机制。沃尔夫奖一向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在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果不其然,201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花落希格斯机制,但获奖人却只有恩格勒和希格斯,原因是布劳特已于2011年与世长辞。

 

20131293诺奖背后的真挚友情.jpg

弗朗索瓦·恩格勒(左)与罗伯特·布劳特(右)

 

1928614日,布劳特出生于美国纽约。他20岁获得纽约大学学士学位,25岁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8岁就成为国际著名的常春藤学府—康奈尔大学的副教授。1959年,刚刚在比利时获得博士学位的恩格勒加盟布劳特的课题组,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来恩格勒本人曾撰文回忆,他和布劳特的初次会面可谓“一见如故”。当时布劳特亲自开车去机场迎接恩格勒,并带他出去喝酒。两个人相谈甚欢,几乎聊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分手之际,二人彼此都相信对方可作为自己一生一世、肝胆相照的朋友。

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两年之后。1961年,做完了一站博士后的恩格勒决定返回祖国比利时。此时此刻,他与自己的老板布劳特的友情已经升华到了难舍难分的境界。为了这份真挚的情谊,布劳特做出了几乎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职位,跟随比自己小四岁的恩格勒“下嫁”到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并加入比利时国籍。面对布劳特这番惊世骇俗的举动,甚至有些人妄加猜测:在他和恩格勒之间,是不是产生了超出正常友情的特殊情感?事实并非如此,布劳特其实是带着妻儿老小举家迁到布鲁塞尔的。两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科研上携手合作几十年,取得了累累硕果。1964626日,布劳特和恩格勒完成了一篇题为“破缺的对称性与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Broken Symmetry and the Mass of Gauge Vector Mesons)的论文,并将它投稿到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在这篇后来被证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通过对称性自发破缺而使规范粒子获得质量的机制。一个月以后,爱丁堡大学的希格斯独立地发现了同一机制,即被授予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希格斯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布劳特和恩格勒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与宇宙学领域合作发表了20余篇论文,但他们在论文中的署名次序却并没有遵循粒子物理学的国际惯例,即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的先后署名。事实上,两个人的署名各有先后,这或许反映了他们以学术贡献大小作为署名次序的原则,以达到彼此尊重对方的本意。比如上述发表于1964年的著名论文,就是恩格勒的名字在先而布劳特的名字在后。尽管如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仍旧在20129月把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正式命名为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BEH)机制,以表达对当时已经去世的布劳特的无限缅怀和敬重之情。

201153日,83岁高龄的布劳特走完了自己的物理人生之路。在他去世一年以后,即20127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CMS合作组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一个与BEH机制息息相关的基本粒子。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足以告慰布劳特的在天之灵,尽管他已无缘与老朋友恩格勒共享获得诺贝尔奖的喜悦。恩格勒本人在201310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当然对获奖感到很开心,这无须多言。但我也感到很遗憾,我的同事和朋友罗伯特·布劳特未能和我在一起分享这份殊荣。”

对于一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而言,荣获诺贝尔奖无疑是他(她)学术生涯的最高荣誉。但和那份凝聚在恩格勒和布劳特之间长达52年的真挚友情相比,所有的荣誉都无异于过眼烟云,获奖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