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反而会促进耐药菌繁殖
印度出现了分解抗生素的“NDM-1超级细菌”病例,它们的本体其实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通过游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抗生素可以应对该状况,日本已经就感染情况发出了红色警报。这种耐药菌被称为“碳青霉烯类”,能够制造酶,分解多种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因此,NDM-1基因有可能传递到该群体中的其他种类细菌。如果耐药性遗传基因从普通耐药菌传递到毒性较强的病原菌,那么即使是一个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也有可能被耐药菌盘踞。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在医院以外,耐药菌也将大肆传播,感染人群,变成“流行性耐药菌”。
只要人类继续使用抗生素,耐药菌就会增加,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耐药菌出现的速度和扩散方式会随着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而改变。池教授认为,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方法和不同国家关于抗生素购买使用的规定有关。比如在印度,人们不用医生处方就可以买到抗生素。专家认为这样容易导致抗生素过于频繁地使用,从而催生多种多剂耐药菌。
耐性遗传基因的传播方式
感染者使用抗生素之后,肠内常在菌和病原菌大幅度减少,只有耐药菌残留下来(2)。短期使用即可痊愈的情况下,肠内常在菌也在短期内恢复正常(3)。长期使用的情况下,肠内细菌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延长,耐药菌就是在这个期间大肆增殖的(4)。
一般来讲,传染病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治愈。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要研究出如何用最小的剂量,发挥出最大的对抗病原菌的功效。
人的大肠里存在着1000多种常在菌,堪称肠内的“细菌生态系”。这其中有20多种容易引起“机会感染”的病原菌,比如大肠杆菌。池教授认为,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不仅会使目标病原菌发生变异,同时会影响常在菌的生态系,使一部分病原菌更容易转变为耐药菌。
转变的过程是这样的:如果短期服用抗生素后身体迅速好转,肠内细菌的生态系也会随之迅速复原。那么,即使在肠内残留有耐药菌,它们也不会在免疫系统复原的人体内大量繁殖。所以,这种病人康复出院后传染其他人的几率非常小。
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肠内细菌的生态系复原的时间也会随之加长。本来大肠就是一个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这么一来,遏止耐药菌生存的肠内常在菌减少,大肠就成了耐药菌的天堂。随后,残留下来的一部分耐药菌就开始繁殖。池教授总结说:“如果大量使用抗菌活性较弱的抗生素,不仅治疗时间会长,也容易催生耐药菌。长期服用抗生素意味着催生耐药菌,使得该种抗生素失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势必会缩短各种抗生素药物的临床使用寿命。”
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药品,都是经过制药厂长时间的研究开发,得到各个国家的许可证之后才得以流通的。一种新药开发出来,往往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只能由研发这种药品的厂家销售。其他制药厂在获得许可证之后才可以制造同样的产品。这种模式可以引发多家竞争,从而降低药品成本,得以面向大众流通。
池教授针对这一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新的抗生素许可证颁发之后,由于多家制药企业蜂拥而上,往往造成药品供过于求,乱吃滥用,新的耐药菌也随之出现。近年来,由于在允许其他药厂生产的许可证颁发之前,很难收回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停止了对新的抗生素的开发研究。所以政府有必要介入这一领域,组织研发新型抗生素,以对抗新的耐药菌。”
抗生素一方面以“奇迹之药”的身份消灭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另一方面却扮演着催生耐药菌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更要注意做好医院内部感染的防备工作,启动预警机制,把耐药菌增殖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2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