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暗物质,锦屏来了(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寻找暗物质,锦屏来了(上)

刘湘 陈学雷  发表于 2018年06月21日

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观测证据表明,在宇宙中,我们已知的物质只占5%,剩下约25%来自暗物质,而约70%来自暗能量。可以说,暗物质和暗能量是21世纪最大的科学谜团。

之所以称为“暗”物质,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而“看”不到它。70多年前,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兹威基(Fritz Zwicky)通过观测星系团最早提出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兹威基研究了距离我们约两亿光年的COMA星系团,他先测量了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的亮度,通过已知亮度和质量的关系,得出了可以看见的星系团质量。接下来,他又测量了各个星系的公转速度以及它们到星系团中心的距离,通过牛顿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星系团的总质量。这就类似于通过人造卫星的高度和公转速度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兹威基通过比较发现,引力质量比可见质量大了100倍。由于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其总的可见质量不足以约束星系成员。星系团的总质量必须是可见质量的100倍以上。也就是说,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兹威基就将这些质量称为暗物质。对其他星系团的观测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201103p62_f1.jpg

宇宙的成分图表

 

尽管兹威基的结果在刚发表时许多人并不相信,但此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实验观测的结果都间接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比如,和兹威基观测星系团同样的原理,通过观测星系中恒星的公转速度,也确认了星系中有大量暗物质存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暗物质总质量是可见物质(包括发光的恒星和不发光的星际气体物质等)的20倍。此外,还有引力透镜、星系碰撞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都间接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

到了今天,众多的观测结果对暗物质的候选对象有了一定的限制,但至于它到底是什么,还是个谜。我们知道它只参与引力作用,不是我们今天已知的任何一种粒子,它不发光,我们看不到它(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的运动速度不能太快(是“冷”的暗物质),甚至它是不是粒子也还没有最终定论。关于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研究者曾对这种物质可能的形态做过很多理论上的猜测。就目前而言,被研究得最多也是最被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所谓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这种粒子的特点是虽然没有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但是参与弱相互作用,同时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大。WIMP之所以成为暗物质的热门候选者主要有3个原因:首先,WIMP具有“冷暗物质”的各种性质,而且基于冷暗物质的宇宙学模型与观测符合得比较好。其次,在粒子物理理论中比较容易构造出符合WIMP特点的粒子。例如,流行的超对称理论就预言可能存在最轻超对称粒子,这种粒子如果不带电就很容易符合WIMP的特性。也就是说,WIMP不是我们单单为解释暗物质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很强的理论背景。目前位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开始运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找这种WIMP。最后,WIMP具有弱相互作用截面,而按照统计物理的粒子退耦理论计算,WIMP的数量也刚好和暗物质密度的观测值在同一个数量级。即WIMP可以很好地放入我们今天的宇宙理论模型里。因此,目前大部分暗物质探测实验是针对WIMP设计的。

 

寻找暗物质困难重重

怎样寻找WIMP呢?有很多方法,可以在加速器上“制造”出来,也可以在天上寻找WIMP湮灭后产生的高能粒子。目前认为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是“直接”探测实验,即用一些高度灵敏的探测器来探测WIMP和探测器中原子核碰撞后的信号。只要暗物质粒子有弱相互作用,它就有一定几率与探测器内的原子核碰撞。由于WIMP粒子相当重,又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在银河系的暗物质晕中运动,因此在这一碰撞中,便可以传递几十千电子伏特(keV)的能量给被碰的原子,导致原子被电离、激发或产生晶格振动。形象地说,就是碰撞后会产生能用普通办法观测到的3种类型的信号:光、电和热。高灵敏的探测器就是要探测这些信号。碰撞事例的多少取决于暗物质的密度、质量、碰撞概率和探测器工作介质的质量。

直接探测实验非常困难,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信号太微弱,需要非常灵敏的探测器。另一个是WIMP信号太少,而其他噪声信号又太多,需要大海捞针似地把WIMP信号从噪声中挑出来。

信号太微弱,是因为WIMP和原子核碰撞传递的能量只有几十千电子伏特。而一般的傻瓜照相机拍一张照片,需要大约1012千电子伏特的光能量。也就是说,我们要造出比一般相机灵敏度高一千亿倍的“照相机”,才能“拍到”WIMP碰撞信号。


201103p62_f2.jpg

 WIMP碰撞过程图

WIMP只有在撞击到原子核上的时候,才能碰撞出光子,从而被探测到。而实际情况是探测器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比示意图大得多。

 

WIMP信号太少,是因为WIMP只有弱相互作用,此时的引力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星系宏观尺度上才会被“感觉”到。它只和探测器中的原子核碰撞,而且碰撞几率非常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用渔网捕鱼,可是渔网编织得太“稀”了,网线有1毫米粗,而网眼却有1平方米那么大。碘化钠、锗、液氙等探测器物质中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千分之一,对于只和原子核碰撞的WIMP粒子确实是太稀了。更糟糕的是,要捕捞的“鱼”比1毫米还小,必须要接在网结上才能被“抓住”!根据目前银河系中暗物质粒子分布的间接观测结果,我们地球附近每升空气内大概有1WIMP粒子,而每升空气中约有3×1022个原子!它们相对于太阳系的速度大约每秒230公里。如果我们有一个100千克的探测器,每天有大概2×10112000亿)个WIMP粒子穿过,可是和探测器内的原子核发生碰撞的不超过10个。同时,如果探测器摆在地面上,每天会有约100万个宇宙射线粒子(主要是其次级粒子m子)穿过并发生反应。同时,还有同样量级的来自自然环境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是光子和中子)。我们需要从这上百万的事例中来寻找不超过10WIMP信号。为了屏蔽宇宙射线,需要将探测器放入地下实验室,而且实验室越深,屏蔽宇宙射线的效果越好,实验灵敏度就越高。为了屏蔽自然环境中的放射性粒子,我们就需要建造放射性低的实验室,同时需要用低放射性的重金属(铜、铅等)和聚乙烯塑料等把探测器包裹起来。重金属可以屏蔽外界光子,聚乙烯塑料则屏蔽外界中子。同样,屏蔽效果越好,实验灵敏度越高。暗物质粒子由于只有弱相互作用,可以轻易地穿过屏蔽,WIMP碰撞事件不会受到影响。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3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