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脸为捕虫
小蝙蝠亚目的菊头蝠的体型中等,它们的脸上长有利于发出超声波的鼻叶,形状酷似菊花,因此而得名。它们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的种类可以生活在更往北的温带地区。在我国东北地区,还可以见到马铁菊头蝠,这是世界上分布最北限的菊头蝠科的蝙蝠。
菊头蝠和蹄蝠,都具有特殊的鼻部衍生物—鼻叶。很早以前,当人们知道蝙蝠使用超声波的时候,就估计鼻叶的功能与发声或者接收声音有关,但究竟其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一直不为人们所了解。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利用数值方法以及其他分析手段,科学家深入研究了鼻叶的复杂结构。这些鼻叶相当于共鸣腔,它能够使声音形成声纳射束。鼻叶的外部形态和半开放的腔体可以定位声音的发射方向,而那些鼻叶的细微结构能够产生显著的“音响效果”,或者“声效应”。此外,鼻叶对声音能量的控制也有作用。总之,菊头蝠特化的鼻叶结构最终使它们发射和接收的声音更加完美,以帮助蝙蝠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马铁菊头蝠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蹄蝠的马蹄脸
蹄蝠,在全世界有9属80余种,我国有11种。它们的体型中等,脸上也长有类似菊头蝠的鼻叶,形状酷似马蹄铁形,因此而得名。它们使用恒频发出超声波,捕捉各种昆虫,主要分布在旧大陆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蹄蝠和菊头蝠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比如它们发出恒频的超声波,它们都在腹部有“假乳头”。2005年7月,我们在四川考察蝙蝠,曾在一个洞穴内发现了大量携带幼崽的普氏蹄蝠,当时幼蝠体型已经很大了,几乎与成体一样,并且已经可以自由飞翔,但是这些幼崽似乎特别愿意黏住自己的妈妈不放,母亲好像也在溺爱孩子,许多母蝠仍旧携带着自己的子女飞来飞去。这些幼蝠的嘴里都无一例外地叼着“假乳头”,两个前臂紧紧搂住母体的下半身,两条后腿则缠住母兽的脖颈。当我们把这样一对母子捉到,并试图拆散它们的时候,却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幼崽的前臂和后腿可以从母兽身上分开,但它们嘴里使劲咬着假乳头,丝毫不松懈。为了母子的安全,我们不敢再用力。从这点不难看出,假乳头实际上就是一把牢固的锁,使得幼兽和母亲可以形影不离,以确保幼兽的安全。
抱在一起的普氏蹄蝠母子(Hipposideros prattii)
吃鱼的蝙蝠
鼠耳蝠是最酷似老鼠的蝙蝠。它们的耳朵通常很大,便于接受回声定位信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鱼的蝙蝠—大足鼠耳蝠。
很多人会问,为何这种蝙蝠会吃鱼呢?其实,通过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的食谱仍然以昆虫为主,鱼类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0%。我们推测,大足鼠耳蝠的祖先也是完全捕食昆虫,但它们在捕食水面上方的昆虫时,不经意间捕捉到了水面活跃的小型鱼类。众所周知,鱼类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远远高于昆虫,一次成功的捕鱼相当于数十次捕获的昆虫量。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捕鱼的成功率很低,它们数次接近水面,用大爪数次对小鱼发起进攻,但却很难抓住光滑和好动的小鱼。一旦小鱼被蝙蝠的利爪紧握后,它们会用尾膜迅速兜住,并马上送到口中叼着,这一过程极其迅速,不足1秒钟就完成了。在捕到小鱼后,它们会找到一个安静和安全的地方倒挂着慢慢享用,并且总是把鱼头先吃下去。
大足鼠耳蝠 Myotis pilosus
墓蝠喜欢生活在坟地?
鞘尾蝠科有2个亚科,即鞘尾蝠亚科和墓蝠亚科,在全世界有13属51种,我国只有墓蝠亚科的2种。所有该科种类的尾巴都是部分地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有的种类喉部有可以分泌芳香分泌物的小囊,用以吸引异性。适应多种不同生活环境。它们使用超声波捕食各种昆虫,有时也食果实作为补充。主要分布亚洲南部热带地区。本页图片是黑髯墓蝠,墓蝠的拉丁学名“Taphozous”来自于希腊语,意为“生活在墓地”,这可能与人们最早在墓地或者附近发现它们有关。其实,墓蝠不仅可以生活在坟墓内(当然,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小洞穴),它们还生活在大型洞穴、树洞,以及人类废弃的矿洞、隧道、建筑物之中。
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