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喜爱奢侈品?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为何喜爱奢侈品?

撰文/张智丰  发表于 2018年06月22日

一个人之常情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好的评价:自己能对自身有肯定和认同的感觉,别人也对自己青睐有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Somebody(重要人物),而非无足轻重的Nobody(小人物)。前几年,“牛X”这个词开始悄然流行,牛人也成了人人艳羡的代名词。

这也就是为什么姜文的《让子弹飞》如此受人追捧的原因吧。姜文在电影中饰演的土匪头子张牧之,俨然一副牛X代言人的架势。不仅口中大放厥词,说要“站着把钱挣了”,也真像他所说,玩了一把“当一回老天爷”的游戏:神机妙算、随心所欲,仿佛现实都置于他的掌控之中。观众们看过,无不大呼过瘾,仿佛自己就如同电影里那个劫富济贫的光辉形象一般。出了电影院都觉得,这电影票钱花得太值了!

 

奢侈品源于虚荣心

上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是多么希望自己好,在自己眼中好,在别人眼中也很像样,说白了,就是一种虚荣的心理,也可以说是自恋。商人们最懂得这一点,他们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虚荣心,投其所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银子,还很心满意足。

比如,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流行的一个帖子,罗列了十大暴利行业,其中化妆品榜上有名。这没有什么值得意外的,一瓶什么水儿、什么霜,动辄几百几千块钱,好像是“仙水”一般。然而销量都很不错,只要你走进大商场,第一层一般全都是这些化妆品柜台,琳琅满目,不愁没人来买。虽然这些化妆品通常被说得天花乱坠,种种神奇效果,但成本往往低得惊人。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内心的虚荣:人都希望自己美,而且希望这种美可以持久。化妆品承诺自己能带来持久美丽的自我形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如果你因为很认同这套逻辑,而购买了这些化妆品,势必大大提升自尊心,越昂贵越如此,感觉真是好极了。

再比如说奢侈品,典型的像LV包。不过就是一个包,卖到那么高的价钱,而且不愁卖。有人说,这个包的质量就是不一样!呃,大概不是这么回事吧。实际情况是,LV包的价值在于它的定位,如果一个人可以用上这样的奢侈品,就会觉得自己品味不凡、是精英人士,满心优越感,仿佛人上人。送这样一个包给别人,也是取悦他人的好手段。当然,认同不认同这套逻辑随你,但聪明的商家总会如此宣传。


201104p86_f1.jpg

 

抢救受到威胁的自尊

这些昂贵商品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还从电影说起,电影是造梦工厂,《让子弹飞》满足了大家内心的渴望,让每个人都做了一场自己就能玩转世界、牛X闪闪的大人物美梦。但当电影落幕后,人们又得回归现实生活了。设想是否有这样的情况:看完电影后的你回家过年,参加亲友聚会或是同学聚会,去的时候挺高兴,之前甚至还有点小期盼,结果回来的时候却颇为不爽。聚会主题一直围绕现在谁挣了多少钱,谁买了大房子,以及谁嫁了好老公等等八卦上。

为什么不爽呢?其实,可以把“不爽”看作一个信号,说明你被“戗”了。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别人的优越感和得意反衬出自己的平庸和窝囊。虽然没被偷没被抢,财物上没有任何损失,可你的自尊心—自我认同的看法和感受,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得意的神情和表达剥夺殆尽。

这只是其中一例。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尊难免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老板批评你活儿干得不好,老婆嫌你钱挣得不多,家长说你考试排名怎么又下降了⋯⋯英雄也会气短,美人也要迟暮,受刺激的地方多了。这时,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保护自尊,维持自我肯定的感觉呢?

消费标价不菲的昂贵商品,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这样做似乎能抵制现实世界对我们自尊的种种威胁和刺激,让我们感觉好一点。2010年,两位行为科学家SivanathanPettit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研究,他们把大学生随机分成几组,每个人都在电脑上完成一个认知小测验。测验后,让其中一组学生看一幅宝马汽车的图片,另一组学生看韩国起亚汽车的图片,前者明显要比后者昂贵,更能彰显身份地位。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拥有眼前这辆汽车,并写下57个句子,描述拥有此车的感受。

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开始那个电脑测验的成绩反馈,每个学生都被告知,他们的成绩在大学里位于垫底的10%—这个反馈作为对学生的自我威胁信息。反馈之后,要求他们评价自己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的程度。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想象自己拥有宝马汽车的大学生,报告负性情绪的强度最低。从这个研究中我们也证实了,拥有昂贵的商品会让我们“少受刺激”。而两位研究者还进一步推测,有些人宁可负债累累也要购买昂贵商品,正是出于这种维系自尊的需要。当然,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恶性循环,需要接受治疗。

 201104p86_f2.jpg


肯定自己才能不被诱惑

SivanathanPettit还做了另外两个实验。其中一个实验证实,人们在收到关于自我的负性评价后,会更愿意购买昂贵的商品,来修复自我价值威胁带来的损害。而当他们有机会进行自我肯定时,情况又会发生变化。在第二个实验中,被试先进行一个电脑测验—估计电脑屏幕上圆点的数量。之后立刻对他们的测验成绩都给予负性反馈,告诉他们自己的测验成绩位于整所大学的后10%

紧接着,一部分学生要从一个清单中选择对他们来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物,如和家人的关系、健康、幸福等等,并描述这些事物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这个过程中,被试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有机会修复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而另一组被试要选择那些对他们最不重要的事物,并描述这些事物对其他人潜在的价值。反思这些不重要的事物不能给他们提供修复自尊的机会。

最后,让这两组学生中各有一半人想象一只款式独特的手表,而且这样的手表只有少数地位很高的精英人士才能佩戴,而另一半人想象一只普通的大众手表。之后,让被试报告他们愿意花手表零售价的百分之多少来购买这款手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能彰显身份地位的普通手表,被试只愿意出手表售价一半的价格。而对于高档手表,却出现了态度上的差异:那些在之前澄清和肯定了自我价值观的被试,只愿花大约45%的价格购买手表,而那些没有机会自我肯定的被试,出价达到了零售价的75%。也就是说,澄清了自我价值观,自我肯定之后,人们花高价购买昂贵商品的愿望显著降低了。

这个研究结果还可以解释这类社会现象:为什么青少年和年轻人最喜爱追求时尚商品和名牌,他们的钱也相对好挣一些。这是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是青春期,价值观还没有成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他们的“自我”还很不稳定:时而夸大时而贬低,缺乏对自己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把握。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又很强,很渴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受人欢迎,或美丽或帅气,充满力量。这时,购买名牌商品装扮自己,成了提升自尊、彰显自我的一条捷径。

不过长大成人就意味着心态更加平和。无论商品被说得怎样天花乱坠,我有我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坐标,踏实地过普通人的生活。重要的不是牛X与否,而是我是否了解自己是谁,是否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这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有难度,光怪陆离的世界,有的是诱惑让你迷失,有的是刺激让你承受。当然,牛X也自有其代价,不会屡试不爽,《让子弹飞》里的闪亮人物,也迎来了曲终人散的惆怅。不过,这也是一家之言。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商家还怎么赚钱呢。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