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国会从伦理层面下达了一项命令,要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对政府资助的灵长类动物研究项目重新进行伦理评估。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对生物医学研究至关重要(比如,它们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艾滋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但研究人员还是希望可以更加人道地对待它们,减少不必要地重复实验。为此,2016年9月,NIH召集许多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商讨灵长类动物研究的未来,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数据共享或许是解决灵长类动物研究伦理问题的一个办法。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病理学家戴维·奥康纳(David O’Connor)说,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既有的数据,来研究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参与实验的次数。他自己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他的实验室用灵长类动物研究寨卡病毒后,迅速将研究结果上传到了网络。因为奥康纳想尽快找到战胜寨卡病毒的方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参与实验的灵长类动物的总数。
用恒河猴研究大脑发育机制的艾伦脑科学研究院也公布了所有的实验结果。奥康纳说,这种作法值得推广,灵长类动物可以算是一种稀缺资源,数据共享才能实现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成果。然而,科学圈能否普遍接受数据共享这一作法呢,对此奥康纳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科学界的“保密观”根深蒂固,在论文发表之前,科研人员一般不会将研究数据公开。
NIH的生物伦理学家克里斯廷·格雷迪(ChristineGrady)认为,可参考人体临床试验数据完全公开的流程,来管理灵长类动物研究数据。美国法律规定绝大部分临床试验必须在网上注册,并公开其研究结果,即使研究最后失败或没有定论。有了这条规定,无论试验成功与否,其他研究人员都能了解到研究数据,相信类似的规定也能保护灵长类动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试验。
美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主任南希·黑格伍德(Nancy Haigwood)也认为:“数据共享乃‘未来之道’。”她负责的研究中心现有4800只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狒狒、恒河猴和松鼠猴等,它们被用于研究多种人类疾病。近期,黑格伍德已将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一批数据上传至奥康纳的网站。“这样做利大于弊,”黑格伍德说,“我们需要更多此类数据共享。”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