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鸟类百态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金佛山鸟类百态

金文驰 陈砚  发表于 2019年03月29日

莽莽苍苍的大娄山脉横亘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交界处,其最高峰海拔2238米的金佛山坐落于重庆南川区境内。金佛山是一座岛状的山峰,相对高差近1900米,拔地而起的石灰岩山体壁立千仞,山顶却相对平缓。这一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喀斯特山地以生物多样性著称,仅种子植物就有476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6,其中不乏特有和孑遗种。

金佛山不仅是“植物王国”,其鸟类资源也颇为丰富,《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综合考察技术总结报告》中便列出了22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这里还是斑翅鹩鹛南川亚种(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 nanchuanensis)的模式产地。金佛山的鸟类区系成分复杂,加上海拔差异大,在不同海拔的鸟类之间有明显差异,高海拔地区还有很多和喜马拉雅地区共有的鸟种。这里的溪瀑洞林为鸟类提供了极为多样的生境,鸟儿也演化出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如短嘴金丝燕能在黑暗的溶洞中如蝙蝠般利用回声进行定位,令人称奇。

                                             

201109p48_f1.jpg

金佛山北坡

 

低山鸟类

金佛山低海拔山区的溪谷中清流急湍,两侧常能见到瀑布,富含碳酸钙的水流在岩壁上形成了钟乳石及其他钙华体。这些山谷是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褐河乌(Cinclus pallasii)和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等鸟类的天堂,和偏爱开阔平静水面的雁鸭类水鸟不同的是,这些体型较小的鸟类喜爱清澈而湍急的溪流,因此在平原地区较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虽然都以溪谷为家,不过每一种河鸟的习性都不尽相同,红尾水鸲和褐河乌的觅食行为差异可算是典型例子。鸲科水鸲属的红尾水鸲体长约13厘米,雌雄异色,雄鸟通体暗蓝灰色,翅膀为褐色,尾羽及其上、下覆羽为鲜艳的栗红色;雌鸟上体为暗灰色,下体白色并有蓝灰色“V”形斑。它们喜站立在水中的石块上,尾部常有规律的上下摆动,并不时散成扇形。别看它们常常贴着水面飞行,捕食水面或空中的昆虫时身手颇矫健,红尾水鸲其实是“旱鸭子”,既不会游泳,也不能潜水,自然就无福享用水中昆虫了。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褐河乌的水性极好,既能在水面浮游,又能在水底潜走。这一河乌科河乌属成员全身几乎都为深褐色,能适应水下环境,其鼻孔外有膜覆盖,眼具有特殊的瞬膜,可以矫正水中的视像,是水中毛翅目和积翅目等昆虫的杀手。红尾水鸲和褐河乌一个通吃水上,一个遍吃水下,相互间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因此在一条溪谷中可以和谐相处。

说到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鸟类,噪鹛不可不提。噪鹛是画眉科噪鹛属鸟类的通称,共有50种,我国35种噪鹛中约有80%均分布在西南地区,而且不乏特有种,因此这一地区也极有可能是噪鹛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噪鹛体型和画眉相似,雌雄通常同色,其翅短而圆,不善长距离飞行。一个“噪”字生动刻画了噪鹛鸣声喧闹、常结群活动的特点,而且很多噪鹛的鸣声都极为动听。噪鹛是杂食性留鸟,每年除了垂直移动外,没有迁徙的习性。

金佛山目前记录到8种噪鹛,这里也是赤尾噪鹛(Garrulax milnei)分布在长江流域最北界。噪鹛在金佛山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种间的替代现象非常明显。在低山地区的居住地附近,最常见的则是白颊噪鹛(G. sannio)。这种噪鹛全长约23厘米,通体棕褐色,颊部、眉纹和眼前为白色,看起来如同戴了一副滑稽面具。白颊噪鹛喜爱在灌丛中跳跃觅食,甚为活泼。它们不仅在金佛山山脚极为常见,而且也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见留鸟。

201109p48_f2.jpg

红尾水鸲

 

花间精灵——太阳鸟

穿行在花团锦簇的金佛山中,如果你留意观察,不时能看到一些色彩艳丽的小鸟在花间飞舞,时而攀附在枝干上,时而悬停在花前用长喙吸食花蜜。它们体态娇小,看起来颇像美洲的蜂鸟。其实它们都是太阳鸟科的成员,在金佛山共有两种:叉尾太阳鸟和蓝喉太阳鸟(A. gouldiae)。

太阳鸟科共有132种,从非洲经亚洲南部,直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旧世界广袤地区都能看到它们轻盈迅捷的身影。太阳鸟主要以花蜜为食,偶尔也吃小型昆虫补充蛋白质。这些“采花大盗”为了适应花间生活,喙变得细长而略弯,可以伸入长长的花冠管或直接刺破花瓣吸蜜,它们的舌尖多为刷子状,便于舔舐花蜜。通常太阳鸟雌雄个体羽色差异极大,雄鸟往往靓丽夺目,羽毛多具有金属光泽,雌鸟羽色则明显暗淡得多。虽然无论是习性还是形态特征,旧世界(旧世界是指欧亚大陆和非洲,与之对应的新世界指美洲)的太阳鸟和新世界的蜂鸟都极为相似,俨然一对亲兄弟,不过两者间的亲缘关系很远。两者之所以相似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几乎一致,于是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都演化出相似的性状,这就是所谓的趋同进化,难怪太阳鸟也被称为“旧世界的蜂鸟”。

叉尾太阳鸟在金佛山的低山地区较常见,通常一雄一雌成对活动。它们体长仅10厘米左右,雄鸟头顶、颈背和尾上覆羽闪耀着金属般的浓绿色,喉部紫红色,上体为橄榄色,黄腰黑尾,中央两枚尾羽延长,形如叉状,故而得名。雌鸟体型较雄鸟小且色暗,上体为橄榄色,下体为浅灰色,而且没有金属光泽。

201109p48_f3.jpg

叉尾太阳鸟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9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