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头叶猴科考团纪行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广西白头叶猴科考团纪行

撰文/史军  发表于 2019年03月29日

20117月中旬,由《科学世界》杂志社、国家动物博物馆和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联合组织的科学考察团,来到了广西扶绥县境内的岜盆保护片区,去寻访被列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的白头叶猴。来自北京、广州、济南等地的25名团员同工作人员一起进入保护区,与白头叶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亲密接触。

 

一定能看到猴子

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的白头叶猴只有800多只,并且都集中分布在我国广西中南部。我们前往考察的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集中分布了400多只白头叶猴,这里是白头叶猴个体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的地区。难怪保护区管理局的王爱龙局长敢打包票,“一定会让大家看到猴子”。尽管如此,出发前,大家还是对能否见到猴群疑虑重重。

实际的观测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得多,在5天的活动中,我们共观察到4个猴群,累计观察时间达到了20个小时。难怪有团员感叹说:“这恐怕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濒危野生动物了。”这也难怪,在2009年调查时,就发现岜盆片区16.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64450只白头叶猴。有如此高的密度,我们在考察中看到猴子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不过,猴子的行为却略显单调,我们观察到最多的行为就是吃东西。“这是由于白头叶猴特殊的食性决定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馆长黄乘明教授从事白头叶猴研究已经16年了,他对猴子的行为非常了解,“因为白头叶猴主要的食物是树叶,靠这样低质量、低能量的食物过活,就只能多吃多嚼了”。

201109p54_f1.jpg

嫩叶花朵和果实都是白头叶猴的美味佳肴

 

清点猴子的“粮食”

白头叶猴是典型的素食者,这在灵长类动物中颇为罕见。更为称奇的是,白头叶猴“开发”出一套适应嫩叶花果的好肠胃。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叶猴的肠胃更像食草动物的肠胃,膨大的胃室能容纳和搅拌大量的树叶,经过微生物发酵之后,其中的糖类物质等营养成分就可以被肠道吸收了。这样专业化的消化系统让白头叶猴可以轻松地变为素食者,粗细通吃。通过调查发现,白头叶猴的食谱非常丰富——分属57个科的100多种植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食。

不过,白头叶猴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它们会不会根据营养成分的多少,或者毒素含量来选择食物,会不会根据季节变化更换食谱,这都是有趣的问题。广西师范大学的周岐海教授正在对白头叶猴的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白头叶猴活动区域内的植物被挑选编号,在不同的季节采集这些植物叶片和花果,带回实验室分析营养成分。

719日恰好是采集植物样本的日子。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团员们将向导采集到的树叶分别装进自封袋,并且按照每株植物的编号进行标记,由研究人员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初步分析表明,白头叶猴选择的植物的营养成分同其他种类植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选择可能是随机的,或者口感的好坏。当然,白头叶猴有极其偏好的食物,比如菟丝子和榕属植物的嫩叶。

201109p54_f2.jpg

 团员正在采集栖息地的植物标本

 

小猴!小猴!

吃素获得的营养不足以支持白头叶猴像猕猴那样在森林中上蹿下跳。成年白头叶猴会在静坐中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于是我们团员的记录本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18:50 猴子不动⋯⋯19:10 猴子不动了”。

进餐结束后,稍大些的猴子基本上都躲到树荫下乘凉去了,一来可以隐蔽,二来可以节省宝贵的能量,毕竟从粗糙的树叶中摄取能量不像我们人类吃大米饭那样简单。只有小猴在嬉戏打闹,那些在树丛间闪现的黄点也成了大家重点观察记录的对象。

在观察基地的溶洞上方有个狭小的缝隙,那就是白头叶猴的一个住处(夜宿点),这为我们观察白头叶猴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这一个猴群中有5只金黄色的幼崽。在稍微平缓的岩壁上,幼崽可以自由嬉戏,哪怕是母亲不提供及时的照顾,周围的阿姨姐姐也会悉心照料它们,这种利他行为,也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为灵长类动物社会结构提供重要的研究实例。

一般来说,一群白头叶猴会有五六个备选的夜宿地点,通常要过五六天才会轮住一次。这一方面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另一方面还可以躲避捕食者的埋伏。而观察点的这群猴子住了3天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猴群中多出了一只金黄色小猴。因为刚刚分娩的母猴无法带着小猴长途跋涉,所以猴群连续几天都在这个夜宿点过夜。

201109p54_f3.jpg

团员在观察猴群

 

农田中的孤岛

白头叶猴的家庭是一夫多妻制的,成年的雌性个体会一直留在家里,而雄性个体一成年就被赶出家门,独自讨生活去了。一般来说,猴王在领导猴群34年后,就会被外来的年轻公猴打败。而这个期间,老猴王的子女已经长大。所以,新猴王到来并开始与老猴王的女儿进行交配繁殖,而老猴王的儿子又会去抢夺其他猴王的妻妾儿女。

数百万年来,白头叶猴家族都遵循着这样的基因交流法则。而现在,白头叶猴面临着无法交流的尴尬局面。山峰之间丛林被开垦出来,种上了甘蔗之类的农作物,对于习惯于在树顶来往的白头叶猴来说,甘蔗地就像是危机四伏的沼泽,轻易不敢涉足。即使是那些带着传宗接代的重任的年轻公猴也只能望田兴叹了。白头叶猴居住的山头就像是农田“海洋”中的一座座孤岛,将不同的猴群隔离开来。

因为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分布区被分割成了岜盆片区和板利片区两大块,这两个片区之间的距离将近40公里,加上其间公路城镇的分割,分布于这两地的白头叶猴种群基本上丧失了基因交流的可能。那些成年的年轻公猴,只能在自己家族的周边抢地盘了。生活环境的破碎化,将改变动物基因交流的模式。在一项针对长臂猿的研究中发现,本来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里面有了两只雄性个体,很可能是由于年轻雄性无法找到新领地,留在出生的家庭中造成的。而生活环境的破碎化对白头叶猴有没有这样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

除了人类的影响,在日益局促的栖息地中,白头叶猴还得应对其他动物的挑战,猕猴就是其中之一。猕猴家族会以全民皆兵的阵势参与领地的争夺,而白头叶猴这边通常只有猴王上阵。所以,在面对咄咄逼人的猕猴猴群时,白头叶猴只能选择撤退。目前,保护区内的猕猴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无形中也是在挤占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

如何来解决人与猴、猴与猴的关系,为白头叶猴提供一个舒适的栖息地,让这些可爱的生灵正常地延续香火,这些问题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9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