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流言”到家用不粘锅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从“学术流言”到家用不粘锅

撰文/史军  发表于 2019年04月01日

我们以往的常识,所有的固体不是晶体就是非晶体。石蜡就是典型的非晶体代表,没有固定的熔点,其中的分子排列杂乱无章。冰和铁则是晶体的代表,它们都有着固定的熔点,其中的质点(原子或者分子)的分布都是有序的。不仅如此,晶体中的质点还遵循着严格的排列法则:首先,构成晶体的最小单位—晶胞,可以通过旋转与现有的晶胞达到重合,不过由于单胞可以达到重合的旋转的次数有着严格限制,只有2次、3次、4次和6次旋转对称,也就是说每次旋转过180°、120°、90°和60°能与原有的晶胞达到重合,但是晶体中没有5次、7次以及更高次数的对称。另外,在构成晶胞的每种质点在整个晶体中各自都呈现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把周期重复的点用直线联结起来,可获得平行四边形网格,这种规律被称为长程有序。这两条一直是作为判断晶体的标准。长久以来,晶体和非晶体泾渭分明,不曾想中间还有个灰色地带,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授予了发现这个灰色地带的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

201111p55_f1.jpg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铝锰合金的研究工作,在观察中发现。这种合金固体竟然有着晶体和非晶体的混合性质,首先,它的对称性中存在5次对称,这是晶体所没有的性质。这种合金中也不存在晶胞这样的单元,不能通过平移与其他单元重合。但是,这种奇怪的合金又具有长程有序性,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该内部原子的排列又是有序的(长程有序)。

谢赫特曼的发现,对于传统的晶体学理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发现“准晶体”的几个月时间里,谢赫特曼甚至没能说服他的同事接受他的新理论。在谢赫特曼和助手的艰苦努力下,终于在1984年,发表论文报道了他的发现,在化学界引发轩然大波。包括著名的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在内的科学家都公开指责。鲍林甚至宣称,“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近30年后的今天,挑战“常识”的谢赫特曼终于获得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认可。

201111p55_f2.jpg

合金衍射图像显示出5次对称的特征

 

因为准晶体的独特构造,使得准晶体有着特殊的性能,它们硬度高,摩擦系数低、耐腐蚀、不易粘黏等特性。凭借这些特性,准晶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炒菜用的不粘锅中就有准晶体的功劳。

科学就是这样,在每一个貌似违反常识的发现背后,都隐藏着大自然的秘密。不为常识所困,勇于探寻真相的精神和行动,正是诺贝尔奖的宗旨,也是人类获得进步的强劲动力。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11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