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房屋为什么倒塌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汶川大地震房屋为什么倒塌

撰文/嵇少丞  发表于 2019年04月01日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房屋

房屋本是人避雨御寒、安全生活之所,然而,大地震中杀人的直接凶手却是不抗震的房屋。历次震灾统计表明,地震中95%的人员死亡缘于建筑物的倒塌。主震后,余震不断。在那些大难不死的幸存者眼里,“家”突然成了最危险的敌人。根据汶川地震灾区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房屋建在断裂带上。

断层是地震时地面变形的集中之地。断层的位移,包括水平和垂直位移,在5·12大地震中从数十厘米到十几米,跨越断层的房屋,其基础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位移,房屋因而遭到破坏。在5·12大地震中,那些坐落在断裂带上的建筑物全部倒塌,无一幸免。例如,在汶川县映秀镇,建在中央断裂带上的映秀小学、邮电局、发电厂、天然气厂、阿坝州警务直属大队等所有单位,都被夷为平地。

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地表破裂或形变带的宽度一般小于40米,该范围内,各类房屋无论其建筑结构、所用材料、施工质量全部倒塌损毁。例如,在彭州市白鹿镇中学,位于断层形变带西北侧5~8米之外的三层教学楼(靠山坡,断层上盘;建于2005年,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和位于断层形变带东南侧几米之外的四层教学楼(近小河,断层下盘;建于1998年,按7度设防)虽有所破裂但都没有坍塌,而沿断层形变带走向追踪,直接建在断层形变带上的西南平房(学生宿舍)和东北的白鹿小学、教师办公楼和民房则全部倒塌。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丙类建筑(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地震活动断裂两侧的最小避让距离为200米。设防烈度为9度时,地震活动断裂两侧的最小避让距离为300米。这些规范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平原区较好执行,对于5·12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区实行起来似乎非常困难,因为可用于重建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在龙门山地区,河流沿着断裂带向下切割形成山谷,由于断裂带岩石被历次地震破碎研磨,风化成土壤,于是仅有的、可耕作的土地(平坝)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沟里,所以这里也是城镇村寨的落脚点和交通的要道。平坝正是活动断层通过的地方,中间是条河,河两边有些土地。房屋一边是陡峭的山崖, 另一边是水流滚滚的河道。灾后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地震断层的重新活动,而且还要考虑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其它地质灾害。在四川灾区震后重建中,活动断层两侧的“避让距离”应不少于100米。在避让距离之内,绝对不能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实际的地震烈度小很多。

从映秀经北川到青川这一带龙门山地区,在国家2001年公布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有的地方是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左右,g为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单位是米/平方秒), 如彭州、绵竹、都江堰等;有的地方是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左右),如汶川、北川、青川等。这些抗震设防的标准是在缺少长时间(3000年以上)的地震记录资料情况下制定的,完全没有预料到在龙门山地区会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过去抗震设防的烈度比实际地震烈度低1~3度。

按照过去老的抗震规范,6度区基本无须特别设防, 农村乡镇老百姓自己砌的民房, 没有进行过抗震设计。学校和医院理论上按7度设防,但是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外表光鲜实为豆腐渣工程也确实存在。如果实际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一座按烈度7度抗震设防的建筑,应该是在6度时不损坏, 7度时可以维修重新使用,8度时不会瞬间垮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事实上,以往有的建筑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辈子也遇不上一次破坏性地震”,对抗震规范的执行并不够严密,常常缺乏自律。

地震灾区考察后,我们发现房屋破坏的一些特点:

无筋砖柱抗震能力很差,带粗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时表现较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倒塌几乎都和柱子的破坏有关。柱子的破坏主要包括:柱子顶端和底部水平破裂、柱子主筋压屈与压弯、外部保护层剥落、柱体剪切破坏等等。柱梁之间的节点尤其容易破坏。遭到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往往是: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箍筋间距过大,搭接长度不足、横向接头钢筋过少等等。柱子是房屋的“脊梁”, “软骨头”的房屋一震就塌。

无筋承重墙主要被剪切断裂破坏。

对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来说,房屋越高,地震时破坏率越高。

采用基底隔震技术的楼房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

在乡镇、县城街面的房屋特别容易被地震毁坏。这类建筑往往采取强梁弱柱体系,而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底层临街一面,开洞很大,作为商店的门面, 而在背街的那一面墙开洞很小。房子的强度一边强一边弱,地震来时,房屋底层破坏后向街心一侧倾倒。所以,地震时,在狭窄街道上行走的人员特别危险,因为不仅临街房屋的前墙会倒塌于街,而且空中的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等也会砸下来。地震时躲藏在结实的家具下或侧旁, 通常比跑到房外狭窄街道上更安全。

建筑物坐落在松散沉积物之上。

松散沉积物包括古河道、古湖泊相的沉积物、流沙土以及人工回填土等。这类松散沉积物空隙度大,内含饱和水,具触变性。在静态情况下,水饱和的沉积物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动态情况下,例如地震波晃动下,这种水饱和的松散沉积物瞬刻失去稳定性,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质(即沙土液化),使得坐落其上的建筑物在流沙中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倒而彻底摧毁。这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举个例子,把一块方糖放在一碗小米上,然后来回晃碗,方糖很快沉入小米之中。

曲山镇就是坐落在松散沉积物之上的北川县县城,这也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些房屋坐落在河岸边,地震振动使地基连同房屋倾倒或坠落河底。所以,灾后重建中,住房选址一定要远离河岸和不稳定的边坡。

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

龙门山地区地势山高谷深,少量的土壤沿沟分布,人们只能居住和活动于沟谷之中,而沟谷正是断裂带通过之处。这个地貌特点决定龙门山注定是地震次生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在龙门山主断裂通过的绵竹市清平乡,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使清平乡政府所在地的两侧山体合二为一,掩埋了数十户人家。地震中,北川县城商业中心本来有近3000人已逃出危房来到门前广场,却又被随之到来的山体塌方埋到地下几十米深,惨不能言。北川县陈家坝乡也是山体滑坡塌方的重灾区,在乡政府所在的谷口,滑坡体长1.2公里,宽2公里,掩埋了几十户人家。陈家坝乡的杜家坝村,滑坡体长800米,宽1000米,掩埋了两个生产队。

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都以逆冲为主。5·12大地震时,处于断层上盘山顶或悬崖上的岩石被弹射到空中,然后沿抛物线落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远的地方,这些“地震飞来石”,有的摧毁房屋,有的击毁汽车,有的砸死行人。

由于地震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成因机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目前人类还不能有效地、准确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现代科学已经让天文学家看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可是人类对于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才深入到12公里—前苏联在克拉半岛打的一口科学钻井。即使对一次破坏性地震成功地进行了震前预报,居民可以走出房屋,但如果房屋不抗震,地震还是要毁坏我们的家园,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所以,防震减灾最有效、最实用的办法就是选择安全可靠、远离地震活动断裂的场地建房、并且投大本钱、花大力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是一项被日本、美国和南美等多震国家证明是事半功倍的国策。只有实施这样的国策,1976年唐山和2008年汶川的地震灾难才不会再在中国重演,地震灾害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减轻。

090504_汶川大地震房屋为什么倒塌.jpg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