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凤坡寻龙记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考古 • 进化

落凤坡寻龙记

撰文/邢立达  发表于 2019年04月02日

在京西诸地中,有一处称作赤城,落于燕山余脉。在过去若干世纪里,有文字记载抑或无文字记载的时代,这里出没着山戎、柔然等游牧民族,与各朝兵刃相见,好不热闹。而在赤城县南约8公里处,有一座四季常青的山,在150000的地图上注记为“凤凰山”,海拔高程1296.7米。这也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叫法。为什么叫凤凰山?谁也说不清楚。问年纪较大的老乡,他们也只是说:“这里风水好,是凤凰落脚的地方。”

凤凰落脚,久而久之,便有了一个传奇的地名,叫“落凤坡”。落凤坡顾名思义,凤凰曾经落过的地方。人们都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可究竟什么是宝?传统意义上的宝无非是金银珠宝之类。而这里确实有宝,但不是金银珠宝。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奇奇怪怪的石爪子印,谁知它们在多年后却牵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


20100370落凤坡寻龙记f1.jpg

恐爪龙对鸟脚类恐龙虎视眈眈


考古爱好者的意外发现

时间推移到了2001年初,赤城一带传开了落凤坡的故事。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我在东边的落凤坡上亲眼看见了凤凰的脚印!”这些鬼灵精怪的消息总是很快能传到赤城县职教中心孙登海老师耳中。偏爱历史地理的孙老师在218日这个周末骑着自行车出发了,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在距离县城东南7.5公里、112国道西侧的张浩村边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落凤坡”。原来,该坡对面便是北宋名将杨业之后—杨洪之墓,但如今也是一片破败。落凤坡其实就是一小山洼,要不是刻意寻之,没人会留意这样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沟。

二月的北国,尚属严冬。好在落凤坡并不陡峭,孙老师三步并作两步便登上了不远的山坡。眼前的一切确实令他惊讶不已,只见密密麻麻的足迹“刻”在粗糙的砂岩上。这些足迹除了大小有异,都有着一个共通之处:它们都为三趾型,外形酷似巨大的鸡爪子。在这100多平方米的岩石上,清晰的足迹多达100多个,最大的一个长41厘米、宽30厘米;最小的长11厘米、宽8厘米,大多数足迹长30厘米、宽20厘米。

这分明就是禽类的脚印,“落凤”这个名字原来是此般来历。孙老师初揭谜底,倍感兴奋,但转念又想,这会不会是远古的恐龙,或是有翼的恐龙所留下来的呢?或许在亿万年前,眼前这大石只是一片滩涂,而后在沧海桑田中沉积为石了吧……

在亲眼目睹“凤凰足迹”之后,孙老师随即向县政府报告,并致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员。4月,董枝明一行人专程到赤城进行实地考察,从足迹的形状、大小、方向等要素认定为三趾型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临行前,董枝明还告诉他:“落风坡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内可能还有恐龙足迹化石,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找……”

董枝明的话坚定了孙老师的信心,此后,一到周末,他都会到山沟里寻找恐龙足迹化石。果然,孙老师不久便在距“落凤坡”6公里处的寺梁村又发现了与“落凤坡”类似的恐龙足迹化石!如此多恐龙在此嬉戏,这可真应了唐朝诗人陈子昂的名句“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注意!似鹬大鸟出没

赤城足迹群前后迎接了中国、日本诸多古生物学者的考察,笔者也将其列入考察计划。我们事先联络了孙登海与县国土资源局赵慧强局长,并与友人梁宇驱车前往。赤城的路修得很好,行车赤城,随处可见残长城和烽火台。落凤坡也非常好走,车直接可以停到化石点跟前。眼前的足迹虽密密麻麻,但属于冀北-辽西地区非常常见的三趾型的似鹬龙足迹类。

似鹬龙足迹(Grallator)是最古老的恐龙足迹之一。“一定就是这种类似鹬的大鸟,出没在岸边、湖滨或河口的沼泥上,留下这些足迹。”最初发现这类足迹的美国学者希区柯克如是说(当然,此希区柯克并非著名的悬疑片导演希区柯克)。希区柯克由足迹的外形与特征,认定这种巨鸟当时生活在水边,因此与一种名为鹬(意指踩着高跷的鸟)的水禽有很大的关系。我相信,任何看过这些足迹的人都会同意希区柯克的观点,这些足迹有着2个趾垫的内侧趾(第II趾)、3个趾垫的中间趾(第III趾)和4个趾垫的外侧趾(第IV趾),都像极了现生的古鸟类足迹。再看似鹬龙足迹狭长的外形,比起较宽的水鸟脚印,更类似鸣禽那狭长的脚印。而且,这些狭长的足迹还有着长长的步幅,希区柯克依此将其中一种似鹬龙足迹给予了“善奔”的种名,好让我们以一只敏捷两足动物的形象去想象这种动物。如今,似鹬龙足迹的造迹者被视为腔骨龙类。腔骨龙属于兽脚类,它体态轻盈,外形极为修长,长约23米,臀部高约1米,体重大约20千克左右。

这类足迹在我国有着大量的发现。1940年,日本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的东京大学)的矢部长克被派往中国东北调查可供给战争的资源。他在辽宁省西部朝阳县的羊山四家子上侏罗统地层发现了恐龙足迹,这批足迹多达4000余个,都属于同一类恐龙所留,足迹被命名为斯氏热河足迹。1942年,鹿间时夫详细研究了这批足迹,将其归入似鹬龙足迹类。1957年,美国学者贝尔德将它并入安琪龙足迹;1960年,我国的古生物泰斗杨钟健先生又重新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反对此归并,认为热河足迹并没有发现第I指迹,应该与似鹬龙足迹更加近似,主张仍然保留矢部等人的命名。到了1989年,该足迹被甄朔南先生等人归入似鹬龙足迹,成为斯氏似鹬龙足迹。

 

20100370落凤坡寻龙记f2.jpg

赤城的似鹬龙足迹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虽说此地的似鹬龙足迹类不一定就是斯氏似鹬龙足迹,但也相差无几。我略感失望,在匆匆测绘了全部足迹后赶往寺梁化石点。谁知这段道路非常崎岖,由于不通公路,我们需要徒步几个小时才能抵达。而寺梁虽名为村,却仅仅剩下几位留守老人,看上去非常荒凉。孙登海与放羊的老人把我们领到山后的化石群,这里同样是恐龙足迹密布,几乎分布于山头各处,但保存得远没有落凤坡的好。

当日落时分,我们临近收队时,却意外在山腰发现了4个连续的小足迹,足迹非常小,长仅数厘米,可谓毫不起眼,但它们却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因为这批小足迹竟然只有两根趾头!是不是属于恐爪龙类?!我们都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现,并在第二次考察中专门为这列足迹制作了模具,准备带回办公室仔细研究。

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算大片《侏罗纪公园》系列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包括了最聪明的恐龙等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II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有趣的是,该第II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只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而这些足迹则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非常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山东驰龙足迹(Dromaeopodus shandongensis)、四川的四川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unus sichuanensis)和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Dromaeosauripus hamanensis),已发现但没有命名的有美国犹他州、中国甘肃的驰龙类足迹。这些足迹都发现在早白垩世,其中最小的约10厘米,多数则是26厘米以上。我们此次发现的足迹却来自距今1.31.4亿年的侏罗-白垩纪界线里,长仅6厘米。

当兴奋平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这批足迹发现在含砾粗砂岩为主的地面上,所以足迹并非很明显,怎么办呢?此前用非接触式的光三维扫描仪对恐龙化石进行扫描的经验启发了我,足迹的三维扫描也未尝不可,世界上也早有应用,这或许可以得到足迹的更多细节。

试验的结果非常成功,在我们开发国内首个恐龙足迹图片处理软件中,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在进一步的对比与研究后,我与合作者、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最终将足迹定为新属种—中国猛龙足迹(Menglongipus sinensis)。其属名“猛龙”赠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成都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歼10“猛龙”战斗机。猛龙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功能战斗机,足迹属名取其强悍、高机动的战斗力。中国猛龙足迹的发现,证明了它已经成为恐爪龙类足迹中最小、最古老的成员。

令我们都颇感意外的是,猛龙足迹的发现还为“恐龙演化为鸟”这个备受瞩目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一个佐证。我们知道,恐爪龙类所属的近鸟类被视为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类群,它们应是驰龙科、恐爪龙类、鸟类最近的共同祖先。2007年,古生物学家透纳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认为近鸟类的祖先不能滑翔或飞行,而体重应该非常小,身长大约65厘米,体重介于600700克之间。虽说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身长为40厘米,善滑翔的小盗龙,但它们都发现于较晚的义县组(距今1.2亿年)。而此次发现的中国猛龙足迹可推断其体长约为65厘米,而且是发现在侏罗-白垩纪界线里。这不但非常接近于透纳提出的基干近鸟类的体型,而且也表示恐爪龙类早在义县组之前便出现在该地区,小小的足迹把一类恐龙的生存年代一下子提前了2000万年。

有趣的是,我们还注意到恐爪龙类足迹的古动物群组合,它们都和什么恐龙一起生活的呢?据统计,恐爪龙类足迹每每与似鹬龙足迹类同时发现,这暗示着恐爪龙类已经占用着与其他兽脚类相似的生态系统,但这些被占用的生态区位还是有别于其他兽脚类的;而且,恐爪龙类极少进入其他兽脚类所青睐的栖息地。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半的恐爪龙类足迹中,都伴随着一种更小恐龙足迹—小龙足迹(Minisauripus)的出现,这暗示着这两种足迹造迹者非同一般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恐龙足迹学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足迹可以告诉我们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那么,在亿万年前的古赤诚,这些恐爪龙类究竟上演了怎样一幕好戏?


凶猛非常的“小恐爪们”

雨季来临,一波波不期而至的滂沱大雨再次席卷古赤城大地。一群似鸟龙类在眼前一掠而过,它们长得有点像鸵鸟,细长强壮的后腿能使它们以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飞奔着。现在它们身后的那几只小恐爪龙被越甩越远。在平坦的地域上,恐爪龙想要追上似鸟龙几乎无望,所以这些杀手们用起了谋略,它们以松散的队形紧随其后,并通过控制速度的快慢,将似鸟龙赶向湖畔。

雨此时已经变小,但湖畔的泥土已被大雨砸得坑坑洼洼,湿滑不堪,似鸟龙的脚步明显放慢了,它每一次迈步都激起一片泥浆,泥泞而湿滑的大地疯狂压榨着它们逐渐不支的体力,其中一只年幼的似鸟龙突然摔倒了,虽然它很快就挣扎着站立起来,但只有它自己知道,刚才这一跤,可能已经扭伤了脚。它现在每迈一步,都会从脚下传来一股钻心的疼痛,命运甚至没有给它喘息的时间。突然间,一只恐爪龙从后方一跃而起,借着落地的力量猛地冲向它,惊慌的似鸟龙想改变方向加速逃跑,可受伤的脚却明显跛了。

恐爪龙类虽然不比似鸟龙类般奔跑快速,但其速度在短时间内也能达到每小时60公里,这对追捕和逃跑都很有帮助。只见为首的恐爪龙再次跃起,这次它跳得很高,准确地砸在了小似鸟龙的肩膀上,可怜的小家伙一下子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同伴从它身上越过,继续向前跑去,甚至没有回头,恐惧鞭打着它们,使它们拼命地向前跑去。

倒地的似鸟龙已经暴露在数只恐爪龙前,毫无生还希望。恐爪龙纷纷放出脚上的第II趾,一脚切开了似鸟龙的喉咙和肚子。似鸟龙痛苦地尖叫着,猛烈地抽搐着身体,腿不停地蹬着。但是凄惨的叫声很快戛然而止,可怜的似鸟龙变成了这群恐爪龙的美餐。它们开始狼吞虎咽,没用多久,似鸟龙就只剩下了一副骨骸。

这些大大小小的足迹就这样落在湿润的泥地上,并在亿万年中被埋入更深的大地,成岩,再抬升到地表附近,其中部分有幸得以露头,被当地有心人发现,才来到公众面前。而它们所蕴含的种种细节又在足迹学学者的研究中得以重现。好一幕妙趣横生的史前大戏。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3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