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甲天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洛阳牡丹甲天下

撰文/史军  发表于 2019年04月02日

再没有一座城市和一种花,有如洛阳和牡丹这样紧密的联系。在来洛阳之前就很难分辨,是因为洛阳知道了牡丹,还是因为牡丹知道了洛阳;来到花季的洛阳,更难分清,是在城里装满了牡丹花,还是在牡丹的花丛中建起了一座城。原来,这座城和这朵花就是一个整体——花因城而繁,城因花而美。

在洛阳的牡丹丛中,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那就是“洛阳牡丹甲天下”。

 

土生土长的富贵之花

在传说中,牡丹因为不肯配合武则天在冬季开花,而被贬至洛阳邙山,自那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不过,以武则天当时的技术手段,将天下牡丹都撅起送到邙山,就是个不可能任务。

实际上,邙山就是野生牡丹的原产地之一,而这些野生牡丹就是洛阳牡丹的先祖,她们选择在这里落脚,就是因为洛阳的天地之利。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当春天,牡丹幼芽开始萌动的时候,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当牡丹花蕾绽放的时候,气温又稳定在了17℃,就像把牡丹送进了空调房间,让她们舒舒服服地发芽开花。

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不仅如此,洛阳一带土壤中的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毗邻的郑州-漯河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而这些元素正是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形成的重要元素。之所以有如此适合牡丹生长的土壤,是因为伊河和洛河在洛阳上游的流域内分布着很多古老火山岩,被风化的岩石被河水冲积、搬运到了洛阳盆地,堆砌起了天然的牡丹花圃。看来,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还真不是一句客套话。

这样的气候,这样的土壤,不仅为野生牡丹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工种植牡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愁开不出好花。

 

汗水浇灌出的洛阳奇花

再说这长在邙山上的野生牡丹,可没有如今牡丹园中的那些后代娇媚动人。这些野生种类,大多只有一轮花瓣,并且在颜色上也乏善可陈。最初认识她们的大概是砍柴的樵夫,牡丹茎秆中心的髓部疏松,有利于燃烧,花瓣单薄的她们大多被当地居民顺手砍回家当柴烧了,如果说牛嚼牡丹可惜的话,那牡丹枝干做烧柴,算得上是奢侈行为了。

当然,那些自然变异的艳丽花朵还是会吸引人的眼球的,不仅被热恋中的男女拿来做传情达意的信物,还被当地居民采挖回家,种在房前篱下。自此,洛阳牡丹走出邙山,成为洛阳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单靠自然变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伸奇枝,开奇花就成为牡丹师傅的工作。

今天我们在牡丹园中能欣赏到,“姚黄”的尊贵,“魏紫”的雍容,“赵粉”的娇羞妩媚和洛阳红的激情,无不浸透着洛阳牡丹师傅的智慧和辛劳。

实际上,牡丹并不是容易伺候的花卉。牡丹有“年长一尺退八寸”的特性,生长极其缓慢,如果你看到一棵一人多高的牡丹,她恐怕已经有上百岁了。再者,在传统栽培条件下,牡丹花期只有春季的二十来天,赏花时间都不算长,而在这段时间内,要将合适的花粉送到合适的柱头,以取得杂交种子,就更显得紧张了。况且,一年只能杂交一次,不论成败,一年的时间就从枝叶之间穿过去了。

即使获得了开奇花的植株,也不能随便用她的种子来繁殖,这样形成的种子基因会重新组合,就像杂交水稻的二代种子种不出高产田一样,奇花种子的幼苗也难于开出美丽的花朵。因而,必须移花接木,将开奇花的花芽嫁接到其他用作砧木的牡丹茎秆上。

牡丹师傅们日日与花相伴,摸清她们的脾性,“移花接木”的技艺也日趋成熟。到唐朝时,洛阳已经有不少培育奇花的园艺师傅,就像典籍中记载的那样,“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后来,宋单父还被唐玄宗李隆基请到骊山种植牡丹。当时的爱花人惊服宋单父的“幻世之绝艺”,并将其尊称为“花师”。从那之后,洛阳不仅仅是个牡丹的原产地,而且是牡丹开发创新之地。

在随后的宋代,洛阳牡丹的养花、育种就已经形成产业,名门富豪聘请个中牡丹高手来为他们养新苗、育奇花。手艺高超的牡丹花匠能获得不菲的回报,例如一位复兴东门的养花高手,每次酬金高达五千文钱,只不过不能立马支取。因为牡丹嫁接通常是在秋季进行,能不能开出漂亮的花朵,只有在来年春天才能验证。秋季工作,春季收钱,也算是牡丹花匠工作的特殊之处吧。此时,洛阳牡丹规模已经位居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

洛阳牡丹不仅种得好,总结研究牡丹种植经验的名著也层出不穷,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列举牡丹名品24种,总结了牡丹栽培、育种经验,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祐年间 (1086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虽然野生牡丹的颜色比较单一,常见的只有紫色和白色,但是在洛阳牡丹师傅的培育下,牡丹颜色趋于多样。在宋朝时,就培育出了一花二色的复色牡丹和绿色牡丹。就这样,代代相传,代代选育,洛阳牡丹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白色、红色、黄色、粉色、紫色、蓝色、绿色、黑色及复色等9大色系。

除了颜色,牡丹的花型也越来越雍容,人们引种来的野生牡丹都是单瓣花,经过园艺师们长期摸索改良,牡丹花瓣逐渐增多,进而形成了半重瓣和重瓣花,并涌现出姚黄、魏紫等著名重瓣品种。牡丹师傅们不仅让牡丹花瓣越来越多,而且在形状上也玩起花样:圆形、倒卵形、不同齿裂倒卵形等等。牡丹花一改野生种类近乎平面的形象,变成了锦簇的“3D立体”花朵。

 

20100418洛阳牡丹甲天下f1.jpg

牡丹花王——姚黄

 

融聚创新到香飘四方

为了让最美的牡丹开在洛阳,1983年,洛阳市成立了牡丹研究所,担负起洛阳牡丹科研的重任。围绕提高观赏品质、增强抗逆性的主旨,洛阳牡丹研究所确定了牡丹育种目标:花色艳丽、花型奇特;花期特早、特晚,能延长花期;花梗特长,易于切花;株形矮小,易于盆栽、携带;生命力强,宜于繁育。

为了培育更多更好的牡丹新品种,他们远到西藏、四川、云南等地选择以前鲜有涉猎的野生牡丹,如云南的滇牡丹、西藏的大花黄牡丹等进行育种。并且通过引进国外优秀牡丹品种(如法国的海黄、日本的岛锦等),丰富了洛阳牡丹的基因库。

传统的育种手段周期过长,因为牡丹一年才能开花结果一次,而从野外拿到的种苗通常还要经过3年的驯化,才能同洛阳当地牡丹杂交组合,进入新品种选育阶段,使得育种变得无比漫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授粉杂交获得的种子就像一个黑箱,打开以后,可能是艳丽的奇花,也可能是比双亲形象都差的残次品。虽然,通过艰苦的工作,也获得了像“墨宝”这样的珍贵的黑牡丹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洛阳牡丹品种属红色系的204个,白色系67个,粉色系133个,黄色系11个,紫色系69个,蓝色系26个,绿色系4个,黑色系20个和复色系4个,总计538个。近年来,在新技术运用和新种质资源运用的条件下,牡丹新品种增加速度更是势不可挡,被国家花卉协会认定的牡丹品种已愈千种。

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1830年也开始引进。洛阳牡丹最终成为中国花卉向世界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8年奥运会期间,牡丹已经作为标志性花卉摆上了国宴的餐桌。而在即将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洛阳园艺工程师与上海植物园专门为此次盛会联合培养的“世博牡丹”将笑迎五洲来客。

 

20100418洛阳牡丹甲天下f2.jpg

在锥形瓶中开花的牡丹苗

 

与艺术的融合

洛阳人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并且将对牡丹花的情感留在歌赋之中,涂在宣纸之上,绽放在纸、剪舞动之后,丝丝缕缕都融在生活之中。

从唐宋开始,就出现了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并且以绘画、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建国后,洛阳考古发掘墓葬中发现的有关表现牡丹内容的珍贵文物,以及现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纹饰,是研究牡丹史、绘画史、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争奇斗妍,琳琅满目。洛阳牡丹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河洛地域周边牡丹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牡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如今,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大力发展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

在《诗经》的描述中,牡丹就已经是定情之物,如今这些火红的花朵仍然在洛阳年轻人的婚礼上,见证着炽烈的爱情。

 

牡丹丛中来相聚

花开之时,静静绽放的朵朵牡丹,就像无声的鼓点,而整个洛阳城也随之雀跃,这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过,洛阳没有藏娇于屋内,而是打开城门,迎来五洲宾朋共赏牡丹美景。

1983年起,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20多届牡丹花会。2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为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腾飞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在花会期间,《千枚牡丹》个性邮票发行仪式、牡丹婚典、牡丹摄影绘画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动的举办,“十万宫廷乐舞”、“洛阳剪纸”、“唐三彩”、“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洛阳牡丹盛开的日子里,许多外国朋友和侨胞,不远万里来观赏洛阳牡丹的独特风采,花期调控技术的发展使得花开时节不断延长,早已突破“花开花落二十日”的时限,让宾朋在花丛中尽情欢聚。

如今,洛阳牡丹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花草,她是洛阳的象征,印着城市发展的闪光足迹;她是长着枝头的“宣纸”,浸润着浓浓书香墨彩;她是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承载在洛阳人的浓情厚意。仲春时节,让我们一起去洛阳,去体会洛阳牡丹色甲天下、香甲天下、名甲天下的风景吧。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