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的世博会建筑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缤纷的世博会建筑

撰文/郑时龄  发表于 2019年04月03日

世博会的许多建筑的价值是在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有些世博会建筑在拆除几十年后重建,表明了对这些展馆的价值的肯定。当年人们对在建设中的埃菲尔铁塔就有许多负面的评价,对其褒贬不一,但当它最终伫立在世人面前时,人们对它的评价却是“它压塌了欧洲”。

世博会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其酝酿的时间、施工建造的时间,以及建筑存在的历史比较短暂,往往在博览会后就被拆除,或倒塌,或巡回展览。只有很少的博览会建筑得以永久留存或得到重建。最有代表性的是,密斯·范·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在1986年重建,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普·路易·塞特和路易斯·拉卡萨设计的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共和国馆在1992年重建。由于其短暂性,也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建筑基本上无需考虑与环境及城市的关系。大部分留存下来的建筑功能都会有所改变。

因为面积有限,世博会的建筑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没有太多的限制。建筑体量(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和规模相对比较小,建筑要在有限的空间和体量关系中传达无限的综合性信息。甚至有些世博会在规划上就对建筑的体量和空间造型有许多制约,只容许各国展馆在建筑的表皮上有自己的处理,例如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和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

世博会建筑功能具有特殊性,而建筑造型又具有象征性。有些世博会的建筑只是展示产品的“舞台布景”,是展品的陪衬。由于代表国家和地区,建筑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建筑的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就是艺术品。对举办城市来说,世博会建筑就是一种天外来客。也正因为世博会建筑的短暂性,使建筑师有机会创造特殊的建筑,表现出建筑的创造性。世博会各个场馆的建筑往往独立设置,建筑的造型就更为突出,建筑的形象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建筑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世博会对于建筑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建筑,尽管大多数都是小型的、临时的建筑,却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世博会是一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的集中回顾和总结,每一届世博会有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现有的成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出现的新兴技术也为我们提供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0100738缤纷的世博会建筑.jpg

西班牙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

 

本届世博会在建筑方面大都是生态技术和材料,以及建筑新理念的展示。日本馆建筑通过运用环境控制技术,使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独创的膜结构呼吸柱节能系统,将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地予以统一,赋予了建筑无限的生命力。将节能环保思想贯彻始终,在让观众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发展为生活带来的改变。意大利馆的主题是“人之城”,外墙采用透光混凝土,成为这届世博会的亮点。瑞士馆的主题为“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从空中俯瞰,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金属面层外依附着大量植物蛋白物质材料的光电媒质,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体现了环境保护的理念。西班牙馆的主题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建筑师力求将展馆的设计摆脱传统“盒子型”的式样。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天然和可持续性环保的,展馆的外墙由藤条装饰,自然光线可以通过藤条和钢结构直接透入展馆内。造型像一个可以包容各种文化的绿洲竹篮。

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等都是绿色建筑的样板。城市最佳实践区建造了模拟城市街区,让参观者体验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的展示领域主要包含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等。例如英国伦敦的零能耗生态住宅、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和“空气树”生态住宅、丹麦欧登塞的“自行车的复活”,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建筑”、上海的“沪上生态家”等。

历史上的上海曾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本届世博会的参展方是世博会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建筑在数量、规模、精彩纷呈的程度等方面也都是空前的。上海世博会继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后,充分表现了当代世界建筑的实验性、先锋性和批判性,展示了当代世界各国建筑师的创造性,将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7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