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真面目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蜱虫真面目

撰文/刘敬泽  发表于 2019年04月03日

2010年的夏末秋初,在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由于一种被称为“蜱”的小虫叮咬传而引起疾病、导致人体死亡的事件,随后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新闻。这些几乎不为人知的小虫子,一时间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有些人甚至到了“谈蜱色变”的程度。那么,这些小虫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究竟有怎样的危害?

  

小虫子大家族

蜱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目,包括3个科,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按照国际最新的分类系统、分类依据和报道,世界上已描述和定名的蜱类895种,我国已发现的蜱种类约占世界蜱类的13%,共10117种,其中硬蜱科104种,软蜱科13种,纳蜱科在我国没有分布。不同种类蜱的体型差异非常大,小的只有2毫米,大的可以长到3厘米以上。蜱的体形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厚革质状的并不坚硬。

顺便说一句,这些小虫子与经常寄生在我们皮肤上,引起皮肤疾病的螨类是一大家子,它们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

20101182蜱虫真面目f1.jpg

蜱虫

蜱虫不是稀罕物

在蜱虫咬人致死报道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它们,更不用提与它们“亲密接触”了。这并不是蜱虫只生活在很窄的范围内,相反,蜱分布广泛,在森林、草原、灌丛、农田、城镇都有分布,种群数量取决于宿主的多少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蜱类分布不均匀。云南、甘肃、新疆、台湾、西藏、福建等省区种类最多(30多种),而河南、江西等省区种类最少(46种)。

在我国117种蜱中,大约七成种类的“生活区”仅限于一个省区或者相邻省区这样有限的区域,如分布于广西的拟日锐缘蜱,河北的北京锐缘蜱,普通锐缘蜱(宁夏、甘肃、新疆、黑龙江)就是这样安分守己的家伙。另外,还有三成蜱虫种类分布广泛,它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镰形扇头蜱和血红扇头蜱等种类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虫子倒是与人相安无事,除了被叮咬的那一瞬间。

  

用“头”吸血

对于蜱的吸血过程,经常听到这样的描述——“那种虫子直接钻到人皮肤里去吸血了,拔也拔不出来”,情形着实恐怖。其实,钻进人皮肤的那个“头”一样的东西,其实是蜱的吸血器官——假头。假头刺入宿主皮肤,从宿主体内吸出的血液进入蜱体,储存在折叠弯曲的肠道中。除了假头,在蜱的身体前端有一对须肢,须肢是触觉感觉器官,在其末端跗节背面有化学感受器,称为哈氏器,用于感受宿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产生的热量,从而寻找宿主吸血。除了须肢,蜱身体两侧有四对附肢,蜱就是靠它们来运动的。没有真的头部的蜱虫也不是靠鼻子出气的,蜱身体两侧有一对气孔,用于的呼吸。

硬蜱吸血时间较长,成蜱可在宿主上吸血一周左右;软蜱吸血时间较短,几分钟到数小时。软蜱的成蜱由于多次吸血,且具有很强的抗饥饿能力,一般可活五六年至数十年。蜱吸血时才爬到宿主体上,吸完血就脱落,隐藏在宿主的巢穴内。绝大多数蜱不挑食,吸血口味多元化,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都逃不过它们的侵扰。

硬蜱会爬到低矮植物上主动找寻宿主,绝大多数软蜱为留巢性种类,它们一般栖息在阴凉的环境中,且多是洞穴。蜱寻找宿主的行为受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如宿主二氧化碳或者热量移动的诱导,受到这些物质的刺激后,蜱就会以爬动寻找宿主。

 

20101182蜱虫真面目f2.jpg

蜱虫的感觉器官——哈氏器

 

蜱的生活史

蜱的发育经过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时期。成蜱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到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缝隙中产下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毫米,颜色淡黄至褐色的卵。这些卵常堆集成团,对多数种类来说,每头雌蜱产卵千粒以上。

在适宜条件下,卵在24周内孵出幼蜱。幼蜱形态似若蜱,但体型小,有3对足,幼蜱经1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经过16周不等,若蜱有4对足,还没有长出生殖孔,需要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为成蜱。多数硬蜱在野外一年繁殖一代,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完成一个从卵到产卵的生活史周期。由于软蜱可以多次吸血补充能量,在在它们数年的生活中,可以多次产卵。

  

蜱的危害与蜱传疫情监测

蜱是一类广泛专性寄生在动物(包括人)上的体外寄生虫,它们除吸血造成宿主血液损失、损伤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外,有些种类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或贮存宿主(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

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后,在特定环境下可引起人、动物疾病和地方性人畜共患病(如非洲猪瘟、无形体病、出血热、森林脑炎、蜱媒斑疹热、Q热、莱姆病、巴贝西虫病及蜱瘫等)。世界上约10%的蜱种携带病原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叮咬人体后的处理措施

蜱叮咬一般是靠身体前端假头上的倒齿和唾液腺分泌的粘性物质粘附到宿主体上,如果发现被蜱叮咬应立即将其摘除,但一定要小心。几种简单的处理措施有:(1)如果蜱刚叮咬不久,可用少量酒精擦到蜱身体上,蜱可能会自然脱落;(2)酒精处理如不起作用,则用镊子尽量夹住蜱的头部,逆吸血反方向拔出(这样可连假头一起拔出),不要试图挤压将蜱弄破,这样会促使病原体进入人体;(3)如果假头留在皮肤内,要立即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避免继发性感染;(4)可能的话,将蜱用酒精浸泡起来或装入小瓶中并放一个湿棉球,带回找人进行鉴定;(5)如果叮咬的部位是易感染区,如伤口附近,要立即想办法鉴定蜱是否为携带病原体的物种;(6)任何情况下,如果在叮咬后四周内出现症状,如皮疹,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被蜱叮咬过,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只要防治得当,我们完全不需要惧怕这些吸血的小虫子。当然,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我国蜱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了解还远远不够,还需开展大量的研究。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11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