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树下休憩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花草树木只能随风轻摆,而动物却可以行走、跳跃、奔跑,甚至完成一些具有难度的动作呢?
如果你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就来告诉你答案。其实,奥秘就在于骨骼肌。骨骼肌的功能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动物有意识的收缩和舒张,使躯体产生运动; 同时参与体温维持和呼吸活动等。脊椎动物的骨骼肌根据所在身体的部位,又可划分为头部肌、躯干肌、附肢肌和尾肌。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已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适应了各自的生存需求。翻车鱼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很好例证。
翻车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体型呈椭圆扁平状,身型偏短而两侧肥厚;没有腹鳍,尾鳍也高度退化,很短;但背鳍与臀鳍发达,且相对较高。这种体型的变化,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果,同时也带动了内部骨骼肌的相应改变。翻车鱼既懒又很懂得享受。翻车鱼平时喜欢侧身躺在海面上做日光浴,来杀死皮肤表面的寄生虫。因为不喜运动,它并不像一般的鱼通过躯体和尾鳍的快速摆动在水中活动,而是靠背鳍及臀鳍摆动来前进,所以游泳技术不佳且速度缓慢。它的躯干肌不如普通鱼发达,但是发出长长的肌腱,与背鳍和臀鳍由软骨构成的鳍板相连,控制其运动。因为尾鳍已经高度退化,控制尾鳍运动的尾肌也退化,几乎消失,只有几条纤细的尾肌控制着薄片状的短尾。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不同的生命,了解他们的肌肉系统!
首先要说的就是鱼类。鱼类的躯干肌是其最大、最重要的肌肉,位于躯体两侧,由一系列被肌隔分开的锯齿形肌节组成,是游泳前进的主要动力来源。鲤鱼的肌节从侧面看,呈“>”形结构。两侧的肌肉有规律地相互交替收缩, 使身体左右摆动,越靠后端力量越大,动力最大的在尾部,由它向后排击水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鱼体在水里比较快地摆动,并呈波浪形前进。
接下来就是两栖类。两栖动物的肌肉系统反映出半水栖、半陆生的过渡性质。由于两栖纲各类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 其肌肉各具特点。水生类动物的躯干肌肉特化不太显著, 还保留着分节的特点。而陆生种类的原始分节现象已不存在,变为纵行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控制头骨及脊椎运动。两栖动物四肢的肌肉很发达,使它们可以依靠四肢而不是躯体来运动。从两栖纲开始, 这些肌肉明显地保留在脊椎动物门的各纲动物中。
下一个就要说一说爬行动物了。爬行动物的肌肉系统比起两栖类, 有了更复杂的分化, 出现了陆地生活的动物所特有的皮肌和肋间肌。爬行类动物肌肉系统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伴随着胸廓的出现, 胸部的斜肌变成肋间肌, 它能调节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完成呼吸运动。在爬行动物中,蜥鳄类的腹直肌发育很好,也呈现腱划。蛇类由于四肢退化,躯干肌重新起运动躯体的主要作用,因此高度发育而且非常复杂。
那么鸟类呢?为了适应飞翔,它们的肌肉系统又要有哪些改变呢?归结起来就是: 由于胸椎后部的脊柱的愈合, 导致背部肌肉的退化;而经常活动头部的颈部肌肉和煽动翅膀的胸部肌肉则相应发达, 其中使翼下降的胸大肌和上举的锁骨下肌最为发达, 约占鸟体重的1/5。胸大肌和锁骨下肌的起点均附着在胸骨上, 这两块肌肉交替伸缩, 两翼便上下扇动。
最后要说的则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肌肉系统基本上同爬行动物相似,但是由于居于更高级的进化水平,它们的肌肉也变得更加复杂。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为适应其不同的运动方式而出现了不同的模式,如适应于快速奔跑的有蹄类及食肉类动物的四肢肌肉异常强大,背肌系和腹肌系都很发达,而且更加分化。
但是与动物不同的是,除了奔跑、跳跃,我们还可以做出喜、怒、哀、乐各种脸部表情。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表情肌。表情肌主要包括颅顶肌、眼周围肌、耳周围肌、口周围肌和颈阔肌。它们的收缩和舒张可以牵拉灵长类动物面部的皮肤,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更有趣的是,黑猩猩在高兴时将嘴唇轻启、露出牙齿和放松的张大嘴巴分别与人类的微笑和大笑具有相似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人类生气时眼裂开大、表情肌紧张所表现出的表情和黑猩猩生气时的表情相似。一只黑猩猩在嘲笑别人时,还会用它的手指向下按住嘴唇,做一个鬼脸,这也和人类有惊人的相似。
了解完这些,是不是发现肌肉系统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失去肌肉的我们可能真的要随风摇摆了。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