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起因和危害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多媒体 > 音频

地震的起因和危害

admin  发表于 2019年04月04日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圈层组成。地壳和地幔的最上部, 主要为刚性的岩石, 称为岩石圈。包裹着地球的岩石圈又由若干个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着碰撞、挤压等运动, 也不断孕育和产生地震。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带, 正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带。这些边界带上的地震也称为板间地震。

地震的发生和分布都是由地球的构造运动决定的。全球的板块主要有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等。其中, 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最快, 并从海沟处俯冲插入地球内部,导致板块弯曲变形, 并不断引发地震。因此,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最多, 也最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地震, 则是由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板块不断向北运动, 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造成。

而印度、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及欧亚板块内的深部动力作用, 造就了中国大陆不同类型的活动构造, 控制着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展布格局, 使中国大陆被巨大的活动断裂切割成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块。我国地震多发, 强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 其他各省区都有过6级以上地震发生。我国境内的强震绝大多数是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 其空间分布很不均匀。若以东经107°为界, 将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6级以上强震的年活动速率是东部的7倍, 明显显示西部强、东部弱的特征。为什么我国西部的强震活动如此强烈和集中呢? 这与它所处地理位置和构造环境有关。西部地区有拉萨、羌塘、柴达木、祁连、川滇、塔里木、天山、准噶尔等地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 是几何结构各异、宽度变化不同的变形带或构造活动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这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强烈碰撞俯冲, 不但在其边缘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系, 引起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缩短、增厚、强烈隆起并作顺时针方向的扭动, 还出现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向北、向东和向东南的扇形辐射状作用, 使地块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和构造变形。

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被称为地震带。划分地震带主要依据地震分布, 也要考虑地质构造。由于对地质构造认识的不同, 所划分的地震带也就略有出入。在地震带之外, 还有地震零星散布。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划分的23条地震带, 至今仍可作为地震带划分的主要参考。此外, 还常有南北地震带之说。南北地震带指在中国大陆东西部交界处的一条贯穿南北的地震带, 它基本上由滇东带、武都—马边带、天水—兰州带、六盘山带和银川带组成。至于汾渭地震带则是山西带和渭河平原带的合称。

一个地区由于地震活动强烈、释放出大量能量之后, 需要一段时间重新积累足够的能量, 才能再使岩石产生一系列破裂, 地震再次活动。因此, 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 甚至全球, 地震活动都有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点。这被称为地震的周期性。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 地震活动周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 , 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西部为100~200年, 台湾为几十年。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 板块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100年尺度的地震周期, 可称为地震世。在一个地震世中, 还可进一步划分出20左右的周期, 称地震幕。在我国华北地区, 出现6级地震频繁活动, 就标志着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幕。在我国台湾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则以7级地震频繁活动为活跃幕的标志,而在东北和华南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活跃幕的标志。

严格地说,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的周期性只是近似的, 并且由于所选地区的不同、时段的不同, 甚至地震目录的不同, 得出的地震周期很可能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 地震周期的长度也不相等。这是地震活动复杂性的反映, 也是依据地震活动周期来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形势的困难所在。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