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 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 自1966 年邢台地震以来, 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 多条前兆异常。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 即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 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对这些前兆现象, 都有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手段。
每一类前兆现象都需要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 包括地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等30 多种异常分析项目。宏观异常项目也是丰富多彩, 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那么,目前地震预测水平到底怎样?
目前地震的预测、预报主要建立在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观测和判定上。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不同国家先后开展了各自的地震预测工作。 日本、美国、苏联等相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开展了地震预测研究。我国自1966 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大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实验, 基本上与日、美、苏等国家同步。经过20多年的探索, 地震预测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作为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 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至今在世界上尚未突破, 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至今没有发展成为可操作的常规预测技术。况且大地震次数很少, 现场试验机会难得, 万一向社会发布预报将有极大影响, 不得不极其谨慎, 这与天气预报有很大差别。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在观测技术、仪器设备、通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仍有差距, 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 我国已取得的大震观测资料, 积累了地震预测和预报经验。第二, 在总结预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地震预测的判据、指标和方法, 以及地震预测的技术程序, 力求将地震预测研究向实用化方面推进。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能力是有限的, 水平仍然很低, 能作出较准确预测并取得减轻灾害成效的地震还只占极少数。特别是在那些地质构造标志不明显的地区和没有前震活动的大地震, 实现准确的短期和临震预测和及时发出警报还非常困难。
那么,为什么地震预报这么难呢?
地震预报困难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地震预报精确度要求高。国际上公认, 有科学和应用意义的地震预测必须较准确地事先估计出地点、时间和震级这三个参数, 一个都不能少。曾有科学工作者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① 对地震预测依据的可观测量有定量描述;② 对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给出定量描述, 包括误差范围; ③ 有事先预测的详细文字记录; ④ 过去曾做过详细预测记录, 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已证明,要完全达到这些标准是很困难的。这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最重要的是,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探测技术很有限, 确实是上天容易入地难。
其次,地震发生规律尚不明晰,而且地震的类型、可能有的前兆多种多样, 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别, 没有普遍适用的经验。目前, 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目前的状况是, 在一定条件下, 如观测到明显的前震(大地震发生前的小地震) 活动和其他异常现象时, 有可能提前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如果没有前震活动, 即使有其他异常现象,有时也很难事先察觉并及时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在国际上, 对地震是否能够预测曾有长时间争论, 有些科学家认为, 目前地震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 防震减灾的重点应是工程抗震, 也就是使房屋、建筑更牢固些, 即使发生大地震, 至多有裂缝等轻微破坏, 但不会垮塌造成人的伤亡。也有部分科学家坚持, 在一定条件下对未来大地震是可以作出预测的, 这样的探索研究还应坚持下去。
最后, 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 有关主管部门要发布预报, 先要找从事地震预测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开会会商。由于不同的预测手段、不同的地震观测台站从不同的前兆异常得出的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往往分歧很大, 谁也说服不了谁, 导致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很难决断。
总之,面对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 除了加强地震短临预测的探索研究外, 减轻地震灾害的更有效措施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