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震我们能做什么?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对于地震我们能做什么?

撰文/张少泉  发表于 2019年12月25日

地震灾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毕竟地球上不是经常地发生破坏性地震,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被瓦砾掩埋的经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房倒屋塌的惊吓,但感受过多次大地的震动,更经受过几次大地震惨状的震撼。地震究竟离我们是近还是远?我无法说得清楚,但近二三十年中导致重大灾害的地震似乎感觉很多,且都历历在目。就中国来说,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约24万人;1999年台湾7.3级大地震,死亡2000余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目前已经死亡5万余人,还有近3万人失踪。同期全球范围有较大地震二三十次之多,其中最严重的是2004年印尼地震加海啸,死亡约30万人。从这些近期的地震来看,好像地震真的离我们很近。

人们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预报地震,或者干预地震的发生,但是从目前的地震研究来看,由于地震机制的高度复杂性,还远远没有掌握地震的规律,这一天还很遥远。实际上,影响地震发生的因素太多太多,从宏观的地质构造和运动,到微观的动力学机制,人们不可能深入到地下调查得清清楚楚。即使在实验室中,我们对随便一块岩石缓慢加压,也不能肯定这块岩石在多大压力下、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发生破裂。就算对这块岩石研究透彻,甚至到晶格结构和力学特征,还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小见大,何况在那么复杂的地质环境中。

不仅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报有质疑,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也表示,目前只能估算某区域中长期的发震概率,要相对准确地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难。在不能预知地震的情况下,面对这里、那里可能发生的地震,而且是在不确定的时间必然要发生的地震,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还要继续细致监测地震,分析地质结构,找到地震成因,构造地震模型等,这是对地震机制的研究,尽管离结果还很遥远;另一方面,要研究对地震的防范,暂且叫做防震研究。有时做好地震防范更为重要。为了减轻灾情,地震防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建筑规范到应急预案,从防震知识到心理准备,等等,要从多方面入手,做深做细。防震知识了解越多,损失就会越少。

防震研究似乎也可分两个方面,一是震前,二是震后,目前我们在这两方面似乎都很薄弱。

比如通过这次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很多房屋建筑完全倒塌(也有未倒塌的),尤其是学校,让人痛心。比如,不同位置、不同用途建筑的抗震要求究竟应达到什么标准,什么地方不适于建筑(尤其是山区,山体滑坡掩埋一些建筑)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再有,哪里地质环境复杂,处于活动地震带或断裂带上,什么样的房屋不适合居住等,说得极端一点,也许有些地方在一段时间内根本就不适于住人。当然这些研究要权衡损失和成本以及经济承受力。对于震后防震,有很多需要细致研究的。比如,“究竟躲什么位置更安全”就有着不同的说法,流行的是躲在桌子、床等家具底下。但有试验证明,桌子底下、床底下的安全系数并不高,而在家具之间更安全。实际上,震后从自救、救援、医治、心理救助到防疫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震后的汶川映秀镇.jpg

震后的汶川映秀镇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8年第6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