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治与中国经济安全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国土整治与中国经济安全

admin  发表于 2017年09月17日

世纪之交的今天,国家安全已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的范畴,特别是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教训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民族昌盛、社会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安全”与国土整治

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已由军事领域逐步延伸到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等领域。这反映出传统的安全观念过于狭隘,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并被称为综合安全。

日本在西方大国中最早明确提出综合安全的概念。早在1980年代初,日本的大平内阁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认为要防止和对付诸如战争、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必须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安全战略的实施,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其中在对外战略的实施中继续支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同时争取逐步完成由被动型外交向主动型外交的转变,充分发挥经济、科技、金融优势,并将它们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对比日本,美国的安全战略更具有代表性。美国现行的安全战略有所谓“三大支柱”,即经济、防务和民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综合安全的战略,并在其对外关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经济安全就其内涵来看,可以理解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贸易、投资、市场、企业的正常运作、持续增长及其依托的社会安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安全已与全球经济安全紧紧相连。就中国而言,其经济安全边界早已不框限于本土,而是已经延伸到全球的广大空间。但是,不论经济安全的边界如何延伸,作为一个大国,其经济安全着重点还是主要应立足于本国。国土整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国土资源的现状和评述

中国国土资源丰富,然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域国土和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大国,养育了近13亿庞大的人口,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中国以世界耕地总量的7%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奇迹,但也说明中国在人口重荷下生态环境的沉重负担。其次,中国的自然条件并非天生优越。中国是个多山之国,众多的山地、丘陵、高原,共约占国土总面积65%,其平均海拔达1525米,虽然地域的高落差孕育着丰富水能,但山高地寒,重力梯度大,不仅带来众多的自然灾害,还极易水土流失。中国又是个缺水之国,尽管水资源总量可观,但被近13亿人口均分,每人约400立方米,在世界排名第121位,属于缺水国家。淡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仅长期制约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使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更是危及人民生活的安全。1997年黄河断流造成华北缺水,全国600多座城市有1/2缺水,1/3严重缺水。严重的水污染更加剧了我国的水荒,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一些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加剧,50%以上城市地下水遭污染,全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

近年来水荒不仅出现在西北大漠、陕晋黄土高原,连在沿海开放城市江南水乡也因为得不到洁净的饮用水而叫渴。中国还是个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日趋减少的农业大国。属于主要耕作地区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范围已从19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流域土壤侵蚀量达30多亿吨。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1950年代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带走氮、磷、钾养分相当全国化肥年产量的1/2,因肥力下降造成的低产田面积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由此撂荒而荒漠化的土地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中国大气污染态势严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煤炭消费国,1986年中国煤炭总产量为89400万吨,占世界煤炭总量的20.2%。由于煤炭燃烧而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现每年花费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毒雾上治理费用已达1100亿元,治理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全球5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有31个,且全球前十大污染城市的排序为:贵阳、重庆、太原、兰州、米兰(意大利)、淄博、北京、广州、墨西哥城(墨西哥)、济南。据估算,我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

中国拥有贯通东西的大河,有棋布在江河之间的大湖;有彪炳千秋的古老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和8万多座大小水库,这是我国宝贵的国土资源。然而,大河河床淤积、抬高,湖泊正在被蚕食,面积不断缩小,病库越来越多,险情层出不穷,酿成年复一年的水患;黄河每年席卷16亿吨泥沙入黄海;海河、淮河、辽河水质严重污染;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流下游河床大大抬高,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国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先天不足,并非优越;人为破坏,后天失调;退化污染,兼而有之;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更多的迹象愈来愈清楚地表明,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中国将面临缺水,少耕地,森林赤字增加,草原沙化加剧,荒漠化扩大,沿海生态污染严重这一十分紧迫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它已严重地危及到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极大地威胁着全体人民根本长远的利益,不断地损害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可能演化成21世纪中国的最大危机之一,这并非危言耸听。

中国国土整治的宏观思路

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速度、呈线型发展的。英国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直到20世纪,伦敦才连连发生烟雾事件,泰晤土河才变黑,历时200年;日本经济启动于本世纪初的明治维新,仅六七十年,水俣病、痛痛病就露头了;我国工业大规模发展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仅20年,全国生态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满目疮痍积重难返了。

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即使全国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对大江、大湖的污染物排放达到了零排放,但由于前期的污染,生态环境还会以惯性继续恶化。

有鉴于此,中国的国土整治必须从全局着眼,以法整治,依靠科技研究先行,长远规划,逐步实施。中国的国土整洁,有赖于“资源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健全与合理;其基本出路,应着眼于正确的战略抉择与自然、社会、经济的总体协调。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空间基础和生存基础的“背景”,它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监测与预警。

根据中国国土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对中国东部沿海(由从北到南为环渤海区,长江三角洲、闽浙沿海、闽南金三角,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中国西部(以黑龙江爱珲起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及东西部之间的中部,提出如下整治宏观思路。

东部沿海国土整治的设想

我国面临太平洋,东部、南部被黄海、东海、南海所环绕,渤海是我国内海。我国海岸线和岛屿岸线约32000公里,大小海岛有5408个。这是我国陆域最具开发前景的地区,也是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海陆结合部的带状地区称作海岸带,其面积约有28.5万平方公里。

东部沿海是我国精粹之地。这一地区开发强度最大,产出最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开发过度、破坏最盛之处。由北向南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尽管这一地区仅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5%,但集中了我国50%的人口、55%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70%以上的大城市。

从区域经济网络的角度来看,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向南大体分为三大片:环渤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苏浙沪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两广闽琼地区。这三片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均较为发达。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全国500家较大工业和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带多为农业经济高密度区,其中包括山东、江苏和河北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浙江杭州湾沿岸和珠江三角洲等地每平方公里的农业产值均高于30万元以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收人最高,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最高的前十个省份中,九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5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中,有20个分布在沿海地区。1998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的60%。

然而,地处海陆结合部的沿海国土,不仅处于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及其波及范围之内,同时也是全球热带风暴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濒发之地,再加上我国沿海平原多为大河人海的下游河段,地势低平,每当洪季时水灾频频。此外,随着人口的剧增,预计20世纪末沿海人口将达到6亿,城市的日趋密集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将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人为诱发的灾害频发,更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重要,还是国土环境的脆弱,灾害频频的趋势来看,东部沿海都应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中之重。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应增强海洋国土的观念。对海洋国土的开发(包括海上油气田、大陆架矿藏及海洋资源开发),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对沿海海岸带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少数尚未开发的岸段和岛屿要进行勘测和规划;对已经开发但管理混乱而深受破坏的岸段,特别是沿海海洋空间资源,诸如港口、滩涂、岛屿等要宏观控制、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和重点开发。

海港是海陆交通枢纽,是海洋城市的依托。以港兴城、以城兴港历来是港城互动的规律。我国3.2万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100多个港口,且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港口的布局,特别是深水大港的建设要树立全局观念,把大港建在最合适、最需建的地域。

滩涂开发、围海造田是当前沿海开发的热点。从北到南沿海各省都有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战略纲领。滩涂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与海争地,大片围垦土地时,要先考虑对上下左右地域的影响,对周边港口回淤的预测;要充分估计围海造地后的投入产出比和开发滩涂所需的自然资源支撑(如淡水资源);还要研究围海造田后对周边生态环境会带来的变化。

岛屿是走向海洋的跳板,岛屿开发是海洋国土开发中重要部分。中国沿海拥有5408座岛屿,总面积达38786平方公里,海岛城市有12座。中国岛屿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制约了海洋国土的开发。岛屿开发的关键是开放和交通,长期的封闭会导致岛屿经济始终处于孤立之中,陆岛交通连接则是岛屿开发的前提。广东海安至海南海口的海上铁路的沟通;宁波和舟山的大桥建成;上海市区和崇明岛的南隧北桥计划的实现,如果再和我国正在加紧建设的陆海铁路大通道相连,这样一来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将紧密相连,会大大推进岛屿国土的开发。

岛屿开发要改变目前岛屿产业在低水平上的重复状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使海洋产业在高水平上展开岛城联动,岛城共荣。同时岛屿要有资金启动。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国家投入、政策支持,同时在岛陆交通沟通中,使岛屿土地升值,发展离岛经济。

在海岛、海岸带和海洋开发上要有规划,有步骤地依靠科技,以挖掘潜力,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沿海新城镇。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滩涂养殖专业化的城镇、海洋石油开发城镇、海洋岛屿旅游新城、也可结合海岸带特有的自然景观建起生态城镇。

中部国土整治的设想

中部地区是指爱珲-腾冲线以东,东部沿海以西的国土。自北向南。分别为东北的松嫩平原、内蒙东部的科尔沁草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两湖平原、云贵高原以及闽浙赣桂四省的南方丘陵山地。这里集中了我国重要的煤矿、石油、稀土、有色金属等矿产,也是粮、棉、果木、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又地处七大河流中下游,是由东向西推移的主要通道,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的过度耕作、垦殖和放牧,使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地的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黄淮海平原的干旱缺水和盐碱化以及云贵高原酸雨与地面溶蚀,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相当大的地区还未脱贫,经济的落后又进一步导致生态的急剧恶化。

中部地区国土整治要从大江大湖的治理,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南方山地的综合治理着手。大江大河的整治是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根本。

治理大江大河要与湖泊治理同步进行,要全流域配合。在上游地区重点是封山育林与种树植草,控制住水土流失的源头,变伐木工人为造绿工人,退耕为林。在中下游重点是退田为湖,把不该围的土地退出来,扩大湖泊容量,恢复湖泊的天然水库功能;还要从已占的圩子和泄洪地中退出来,恢复湿地,让大河得以在洪水泛滥时起缓冲之用。除此之外,加强水利工程的投资,加快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配套,尽快发挥其防洪灌溉功能,有重点、有步骤地分别将“病库”、“危库”加以整治、修理。加固七大河流中下游20多万公里的江堤,使其逐步达到抗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并设计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非工程防洪体系。

科学规划和逐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水以逐步缓解华北干旱。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我国华北地区干旱,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大项目。1958年提出的东、中、西线调水规划,已经研究了近40年,东线调水方案已大部实施,中线也在启动之中,西线已进入勘测阶段,最近又有专家提出调雅鲁藏布江之水济西北之干旱。然而,南水北调是牵动大局的系统工程,按规划,完成东、中、西三线预定调水,需每年从长江抽水量700亿立方米,调水量之巨,约占长江全年水量的1/14,这样巨大的水量从长江北调,其后果如何还需深入加以研究探讨。

首先从低蒸发量往高蒸发量地区调水。从生态环境和水量损失来看是不合理的;从高产出地区(长江流域每吨水的产出远远高于淮河、黄河)把水调往低产出地区,从经济上说也是不合算的。因此在决策调水的过程中要规划好,使调水损失最少,效益最大。其次要研究调水之后调出区(长江流域及其河口地区)和调入区的生态变化。长江水量减少对河口盐水倒灌、航道变化、长江口外渔场的影响都需要研究。调入区的黄淮海平原在调水后,导致地下水上升和土地盐碱化问题都需要研究。第三应该探索负面影响更小的调水方案。如雅鲁藏布江的调水等方案。调水是应急,从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开源节流。

要做好南方山地的综合治理发展规划。制止低水平的盲目垦殖和广种薄收。引进高新科技,开发资源,发展林果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南方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和果木、经济作物产地。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又是我国南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名胜古迹饮誉全球的旅游胜地。在进行矿产开采、山地垦殖、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保护好名胜古迹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这是国土整治中的两难课题。在有色金属和稀土矿物开采中要注意引进高新技术,提高开采冶炼的科技含量,尽可能减少废土、废渣、废气的排放,控制酸雨和水污染;在山地垦殖、发展果木生产中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层次,创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引进适宜南方山地发展的林果业。如赣州山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有中国软稀土之美称,十分适宜种植质佳味美的脐橙。

西部国土整治的设想

我国西部以爱珲一腾冲线划分,它包括陕、甘、宁、云、贵、川的一部分和青、新、藏的全部。据1994年统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约541万平方公里,大于东部和中部的总和,而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其中,城市人口仅1500万,是我国目前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然而,西部却是当前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未来中国发展的大后方。

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新疆、西藏有高耸的群山,无际的荒溪,自然条件严酷,但却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极充沛的水源和水能,还有丰富的矿藏和保存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大有开发潜力之地。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以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从地学研究角度而言,则是全球研究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基地,是全球十分珍贵的埋藏信息库,它把地球历史演变的真谛和奥秘深埋其中。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新隆起的年轻山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从谷底到山峰就像从赤道走向两极。不论从地质和地貌,还是气象和动植物,都是一个难得的天然实验室,是全球科学家垂青而又趋之若鹜的宝地。

从民族聚居而言,西部酷似中国的民族大观园,55个民族基本上都聚居在这里,是宗教、文化交融汇集之地,又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同存共处的地方。同时从国防上来说,这里与邻国的交界线最长,是国家的屏障。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西部的国土整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务之急是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向温饱,才能保持西部的稳定。加快欧亚大陆桥的建设是一个切入口,借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和沟通,发展沿路经济。依托铁路,西部的矿产资源才能东运,资源才能增值,同时也能把东中部的先进观念、信息、设备、人才引进西部。要规划好雅鲁藏布江跨流域和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并逐步加以实施。有水,广大沙漠才能变成良田,石油才能运往东部,西部才有可能建设成支撑中国经济的大后方。要保护好西部的原始生态群落,科学地、逐步地开发极为珍贵的自然宝库,在西部建设起若干全球科学研究中心。要修复、保护已被破坏或正在被破坏的绿洲经济。

总之,西部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开发好西部需要合理配置人才,继续执行“屯垦戍边”和人才支边的政策,并鼓励来自西部的流动人口在事业有成或技术专业有成之后退回西部。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