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为何走下坡
美国制造业为什么持续下滑
Rodger Doyle
在1970年前后,美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带动美国繁荣的引擎——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这个问题在美国的北部尤为突出,有时在工人们毫无得到预告的情况下就发生了,通常是由于工厂突然关闭或转移到工会势力较弱的地区,例如,美国南部各州及沿海地区。更常见的是,由于企业缺乏投资以改善工厂和提高技术水平,导致北部的工作机会不断减少。
从1967年到2001年,美国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减少了9%,而在美国的工业中心——东北部和中西部,制造业工作机会更是减少了40%以上。由于工人人均产值的增长,制造业的产值急剧增加。不过,正如下图中所显示的那样,受雇于美国制造业的工人比例却在不断下降。这一过程与农业人口的下降出奇的相似,即由越来越少的人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
传统观念认为,造成“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原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不过,根据英国剑桥大学的Robert Rowthorn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Ramana.Ramaswamy提出的理论,“去工业化”是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他们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冲击所起的影响非常小;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工厂的制造过程比起办公室和商店,更容易标准化,所以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要比服务业生产能力的增长快得多。随着制造业效率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被解雇的工人。这一过程与富裕国家的中产阶级消费人群的消费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他们对商品的需求达到饱和,他们愿将越来越多的个人收入花在服务性消费上。
从Rowthorn和Ramaswamy的论点中,可以得出的推论之一是:随着工人向效率较低的服务业转移,各行各业整体产值的增长会放慢,这将造成生活水平的提高减缓。得出的推论之二是:随着有工会组织的产业工人转向工资较低且通常没有工会组织的服务业,收入差距将拉大——显然,这种情况已经发生。
Rowthorn指出,在美国,由于政治上的决策原因,制造业工作机会的减少出现了不必要的加速;美国劳工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也持这种观点。美国全国总工会(AFL-CIO)的Thomas Palley就赞成Rowthoril和Ramaswamy论点的逻辑,他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实质性下降(在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间里,减少了250万个工作),除了其他的因素外,要归因于美元价格的持续走强,使得美国商品很难与海外商品竞争;另外,美国的政策——鼓励制造商向国外转移的同时又开放国内市场——也是原因之一。
地方政策也可能加剧了这种“去工业化”不稳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拥有全美密度最高的制造业工作。然而,二战后该市的政策偏爱“洁净”产业——如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加速了去工业化的自然走向。该市不但没有鼓励人们保住收入不菲的工厂工作,反而展开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办公大楼兴建。这样以来,制造业的工作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近100万减少到了2001年的20万左右。
不可不知的数字:
工作转换
1954—1997年。美国主要地区制造业工作的赢家和输家: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222,000
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兰治县:+200,000
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128,000
新泽西州的泽西城:-107,000
新泽西州的纽瓦克:-108,000
匹兹堡:-139,000
克利夫兰:-162,000
费城:-262,000
底特律:-312,000
芝加哥:-404,000
纽约(5个县):-740,00
【范淑霞/译 李爱珺/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