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点:孤独透明的心灵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前沿观点:孤独透明的心灵

admin  发表于 2017年09月17日

孤独透明的心灵

一位低功能孤独症患者创造的奇迹,动摇了人们的传统成见。

Madhusree Mukerjee

 

早晨7点钟,美国加州好莱坞的一个寻常房间里,Tito Mukhopadhyay正埋头弯腰,一勺一勺把牛奶煮麦片往嘴里送。他目光游移,双手颤抖,吃得实在不轻松。吃完饭,母亲Soma Mukhopadhyay把他从椅子上拉下来,拖进淋浴间。Tito洗着澡,不时发出尖叫要母亲来帮忙,Soma总会立刻冲进去。

终于,Tito穿好衣服,走出淋浴间,蜷缩到母亲单薄的身躯前,让她梳理那浓密的黑发。突然,他冲出屋门,半走半跑,顺走廊来到楼外。金色的阳光打在面颊上,他时而拍拍手掌,时而扭动双手,做得专心致志。

后来我问他:“你愿意成为正常人吗?”他草草写下回答,字迹潦草却清晰:“为什么我应该成为Dick而不是Tito呢?”

15岁时,Tito已经表现出典型“低功能”孤独症的所有症状。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位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这个孩子理解不了他身边发生的事情。然而,在8-12岁之间,他写下了《头脑之树》一书。他这样写道:“4我完全理解。’那男孩用心灵申辩道。”(Tito通常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事实上,他提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一个是“思考的自我——他充满了学识和感情”,另一个则是“行动的自我”,他“行事古怪,酷爱行动”,不受自身思想的束缚。

孤独症患者的智力相差甚远,既有严重的智力障碍,也有白痴学者。就Tito来说,他的神经疾病极其严重,却掌握了书写能力,因而能够描绘出一个奇异的内心世界。

一次,Tito站在镜子前,竭力想让自己的嘴动起来,他想要说话。然而,“他的映像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呆呆地和他对视他写道。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往往以为,孩子反应迟钝的原因在于固执刻板;而Tito的作品否定了这种观点。他难以按照意愿控制肌肉的运动,而他想说话的时候,只能发出难以理解的咕噜声,离不开母亲的翻译。他“把自己看作一只手,或一条腿,诸如此类的零件,他把自己的零件分别转过去,然后组装成完整的人。”通过Tito的叙述,人们可以看到他如何设法完成转身的动作。扭动双手有助于增强他对躯体感觉的体验。

以色列魏斯曼科学中心的神经学家S.Bonneh指出,孤独症患者的苦恼似乎在于,不同感官的感觉输入互不相容、无从应付,因此,他们只能保留一种感觉,而封闭另一种感觉。以Tito为例,他通常无法在看到他人的同时听到他人的声音,所以他避免视觉接触——这正是孤独症的突出特征。2001年,Bonneh等人发现,如果在Tito面前闪动红光,与此同时发出“蓝色”一词的声音,那么他的反应是:“我看到了蓝色”或“我搞不清”。最终,专家们得出结论,Tito的感觉存在等级次序:听觉髙于视觉,而二者都髙于触觉。有时,他的手指什么都感觉不到。蒂托展示了孤独症患者内心的惊人感受,而在过去,这些一直都不为人知,因为孤独症患者通常无法与实验人员合作。

前沿观点:孤独透明的心灵1.jpg

由于感觉信号彼此干扰,他只能“通过一个个孤立的感觉器官来感知那支离破碎的世界。”Tito曾写道。他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有两个,或是自己阅读,或是母亲高声为他朗读——内容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和诗歌等。“我之所以能够明白,身边的环境是由树和空气、生物和非生物、此与波构成的,原闪就在于阅读书籍。”他这样写道。

Tito生在印度,他能够学会沟通,要归功于母亲的不懈努力。Tito的父亲在一个遥远的城市里工作,母亲Soma独自带着他生活,奔走于那些拥有著名孤独症专家的印度城市中。Soma接受过药剂师和教师的训练,为了让她那怪异的儿子作出反应,她尝试过一切可以想到的方法。每当一名专家断定Tito是智力迟钝,她就会痛哭-场,然后去找别的医生。一次,Soma发现Tito在注视日历,于是她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她手指那些数字,大声读出来。Tito四岁生日前的那一周令人振奋,他开始学习数字的加减法,以及指出写字板上的数字和字母的排列顺序,从而造出语句。

然而,专家却怀疑,Soma的方法包含对Tito的提示。于是,她决定教会儿子书写。她把一支铅笔绑在儿子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描摹字母,直到Tito能够独立完成。现在,Soma对儿子的关心仍然细致人微,Tito稍一走神,她就会打响指提醒——在我拜访这对母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如此。Soma解释说,如果她不提醒,Tito一句话写到中间,也许会转到另一句话上去。

“这种方法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做到这一点作常非常难,英国伦敦的“全国孤独症协会”的Richard Mills这样认为。正是这位医生在班加罗尔(Bangalore)遇到了Tito,并把他介绍给西方世界。目前,Soma正在洛杉矶,用自己的“迅速激励法”对一些患儿进行治疗。据报道,她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她尽可能利用患儿每一种开放的感知途控进行沟通,而对方则指向字母成图片作为回应。Sonia常常触模患儿的手或肩,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指向目标的动作(Tito认为,触摸能够帑助患儿感知到眍体的相应部分,从而控制其运动)。此外,她很注意提傾走神的孩子。不过,Mills指出,很多人曾声称找到了治疗孤独症的方法,但最终都失败了;Soma的方法尚有待科学来证实。

即使是有能力沟通的孤独症患者,也极少有人能够开发出Tito那样复杂的个人世界。一天,他写道,事物都变得透明:“透明的房间,然后是透明的天花板……在我那透明的镜像中,只剰下五彩缤纷的心灵。”长期以来,专家一直认为孤独症患者缺乏想象力和自省能力。英国“全国孤独症协会”的Lorna Wing解释说,其实患者具备这些能力,只是他们的能力受到了损害——因为患者对他人往往缺乏兴趣和热情。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Uta Frith所主张的主流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缺乏天生的“心智解读”能力——这就造说,他们没有揣测他人想法的能力。由于患者缺乏察微析疑的领悟力,因而古板固执,没有幽默感。举例来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Temple Grandin是一名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此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感知牛的情绪,并产生切身体验,她因此得以设计出更为人道的屠宰场。Grandin有部精彩的作品《用图像思考》,书中提到,自己不但能推测他人的想法,甚至还会骗人。不过,Grandin的领悟力并非天赋,而是来自持之以恒的努力:她对人群的研究,比得上灵长类动物学家对黑猩猩的研究。

Grandin的书读来会让人感到,她简直是半个机器人。Tito则不然,他的书读来会让人惊叹,这一定是个具有非凡创造力和感受力的孩童,只是曾有过极其罕见的遭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ichael Merzenich表示,孤独症患者没有“心智解读”能力的观点无法解释Tito的情况。Wing则辩解说,凡是Tito这样对语言运用自如的人.在心智解读能力的测试中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她还指出,如果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是Tito也无法表现出良好的心智解读能力。

时至黄昏,我们驱车前往海滩,途中,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达尔文身上。“你得承认,孤独症患者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人类。”Tito提出这么个见解。“不,应该是新出现的变异。”听了这说法我大吃一惊,立刻表示反对。“开个玩笑罢了。我就不能开玩笑吗?”他的回答显得有些不满。——哦,是我太迟钝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嘱咐我,我在本文中应该“记下这玩笑,因为这关系到心智解读。”

车到海滩,四周一片黑暗,微风吹来,倍感寒冷,Tito却兴致勃勃,大步向前。Soma喊住了他,为他挽起裤腿。后来他解释说,那时自己正沉浸在海滩的“海水、声音和空气中”,“我一直喜爱空气。”面对辽阔的黑色海面,Tito孤独地站着,双脚陷在沙中,时而扭动双手,时而拍拍手掌。

[陈玉新/译曾少立/校]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