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决策机构正在耗资数十亿美元来减少学校班级(课堂)的人数,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呢?
接受教育是使你在生话的很多方面都变得更好的有效途径:如智力水平方面、社交活动方面、经济财力方面甚至身体方面。它是现代社会的支柱,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人们无休止的激烈争论的主体。
在美国,由于发现其国内的中学生与许多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学生相比学习成效较差,这些争论已从温和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了。与此同时还有对于美国城市以及低收入郊区学校的与日惧增的担忧,因为这些学校在教育水平上大多比那些中产阶级和中上层阶级所在的郊区学校低很多。
在所有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案中,没有几个比减少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这一方案更简单更有吸引力的了。与对教师进行测试、所谓的执照学校与担保凭证等的竞争性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减小课堂规模很少会引起巨大的反对呼声而且它不属于结构性的变革。对教师进行测试通常会引起教师工会的反感,凭照办学和提供担保凭证牵涉到资金信贷问题。主管部门与某些立法者反对这样的方案,因为这些贷款通常来自地方学校的预算,而这些学校几乎都是在勉强维持。
由于减小课堂规模简单可行,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也没有一大群强有力的反对者,最近它已从主要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转变为可实际操作的方案。在美国,联邦政府与20多个州已经通过了旨在减小课堂规模的方案,而且在过去几年中已拨款或投入了数l0亿美元。减小课堂规模的呼声同时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甚至日本等国回响,而日本的中学教育水平已为其他发达国家所嫉妒(见72页图文)。
减小课堂规模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花费太大。因为它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室、地球仪、黑板以及所有其他的一切。而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测试教师、增加教师工资以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些成本与前面所述的花费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比如说在加利福尼亚州,为把从儿童启蒙班到三年级学生的课堂人数减少到20人或更少,过去几年中每年的投入至少是15亿美元。
另一方面,如果小型课堂确实有效,它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而且来自于其他方面,如由于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医疗费用与病休日的减少。
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田纳西州由于人们对小课堂教学的强烈兴趣,引发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摸最具决定性研究的广泛讨论。而同时,其它各倡导者又传来新的信息,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项目与威期康星州的一个较小的项目。在立法者们制定教育与经济层面上的政策以前,研究人员必须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研究与分析结果最终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思路。小课堂是否确实能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如果能的话,在哪些年级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哪类学生受益最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有多大的受益?
小班管用吗
尽管认为小班有望提高教学效果的观点常常只是建立在一些传闻的基础之上,但教育工作者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教室里学生人数少了,意味着吵闹声和调皮捣蛋的行为少了,而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时间就多了;有更多时间来组织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比如说,将学生分成各种专项小组;更容易关注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
小班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讨论,布置更多作业并更仔细地批改。总之,这取决于教师能否有适当的方法来利用小班的许多优势(见下页附文)。此外,有些分析认为,小班更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尊心以及其它认知优点,即使在学生回到常规班后,这种影响仍长期存在。但是,由于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没有明确落实学生从小班受益的具体方法,所以,上述所有这些观点大都只是推测性的。
调查者分析班级人数与教学效果的一个方法就是研究诸如美国教育部档案这样的现成数据。这些数据显示,1969年至1997年间,美国公立和私立小学每位教师平均面对的学生人数从25.1人减少到了18.3人,下降率超过27%;在中学,这一数字也从19.7下降到了14.0。
面对学生-教师比的锐减,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出现多大的改观。来自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数据表明,全美学生的阅读、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科目的一系列测试成绩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或持续的进步。在17岁年龄组和自然科学科目上,成绩实际上还略有下降。
历史纪录说明了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班级人数与教学效果无关。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大多数研究人员在内的人们很少注意到其他的一些情况。例如,学校所追求的不仅是取得考试高分,通常他们还要努力降低辍学率。而且确实在这期间,16-24岁年龄段学生的辍学率从15%降到了11%。由于辍学学生通常是成绩最差的,辍学率的降低可能会把考试的平均成绩拉下来。导致这些数据不可靠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研究领域存在一个核心难点:很难排除影响学生成绩的众多因素去孤立地考察班级大小的效果。这些因素的理想情况是,美国学生都来自经济富裕的家庭,双亲均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辅导子女的学业;教师们都循循善诱并且完全掌握了课程内容;学校配备了完善的图书馆、计算机和其他资源。然而实际情况是,到1995年,美国的双亲学生家庭从1970年的85%下降到了60%,英语表达困难的儿童从1979年的2.8%上升到了5.1%,贫困儿童从1970年的14.9%上升到了20%。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在这期间,父母的平均教育水平略有增长,教师素质有所提高,平均教龄也比以前长了。
由于人口统计上的变化,要感受降低学生-教师比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困难。设计得好的试验都要求取样人群大,并且力求随机地把师生分配到不同人数的班级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过去35年中,针对班级人数的问题,已经进行过数百次的调查和对现有数据(如美国教育部档案)的分析。大多数的调查发现,有迹象表明小班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和后进生有帮助。遗憾的是,这些调查绝大多数存在设计缺陷,很难做到真正随机地分配教师和学生;有相当部分的调查太简略且规模小;几乎没有哪项调查进行了独立的评估。
但前面提到的在田纳西州进行的调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著名的哈佛大学统计学家Frederick Mosteller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试验之一”。学生-教师优化比”——更为人知的名字叫“星星工程”,是一个由州政府主持的耗资1200万美元的试验项目。进入儿童启蒙班的学生被随机地分配到下列三个班级中的一个:l3-17人的小班,22-26人的常规班,另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专职助教的常规班。
学生们在这些分配的班级里一直呆到3年级到4年级时,他们都回到常规班级里继续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可比性,小班和常规班的教师也是随机分配的。几乎没有教师接受过小班教学的专门培训,也没有新的课程资料。
第一年约有70所学校和46个街区参加了试验,1900名学生被分配到128个小班,2300名学生被分配到101个常规班,2200名学生被分配到99个带助教的常规班。4年后调查结束时,学生人数从6400名增加到12000名。
耀眼的“星星”
这项试验于1989年结束,其后,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数十次分析,几乎没取得什么一致的意见,只有一点,那就是都认为助教没起到什么作用。对于学生必须在小班学习多久才能受益,受益有多大,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受益等问题,研究人员各持己见。也就是说全部的研究结果没有为政策制订者提供真正感兴趣的一致答案。
纽约州立大学的Jereremy Finn和东密歇根大学的Charles.M.Achilles在他们的审查中发现了“小班的一系列优势”。Finn通过计算得出,小班学生的成绩比相应的常规班学生高出1/5个标准偏差,这种成绩上的跃升一般出现在1年级。最重要的是,即使学生回到常规班之后,这一优势看来也一直得以保持。
1/5个标准偏差究竟是多大的差别呢?假设在100名儿童启蒙班学生中有两名成绩排名正好在第50名左右,也就是说有50名左右学生的成绩比他们好,另50名左右比他们差。把这两名学生中的一名放入一个小班,而把另一名放入一个常规班,一年后,小班里的学生将排名第42——也就是说,这名学生的成绩将超过几乎60%的同学,而放在常规班的那名学生仍将排在第50名。
Finn和Achilles还发现,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这种效果更要强2-3倍,也就是说,黑人或西班牙人的孩子取得的进步平均有2/5-3/5个标准偏差。从教育决策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因为在标准化考试中,少数民族的成绩通常比主流族群要低一个标准偏差。
有几位分析家尤其是斯坦福大学胡佛学院的EricHanushek批评“星星工程”和它的支持者的一些主要结论。Hanushek虽然也同意在启蒙期小班对学生有好处,但他认为“星星工程”的数据不足以证明这种受益可以持续到学生回到常规班级几年以后,并且很难判断那些成绩有多少是诸如家庭支持等其他因素带来的。
Hanushek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还反对受益会积累的观点。受益会积累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小班学习数年,他们与大斑的相应学生之间的成绩优势会逐年增大。他研究了星星工程的小班学生从启蒙班到3年级共4年的成绩,发现他们总的进步并不比启蒙班里纪录的大。
他与其他研究人员还在调查中发现,那么多的孩子从常规班转入小班,可能是学校在家长的要求下做出的让步。Hanushek认为“星星工程”并没有充分去检查师生们是否做到了真正的随机分配。提出这些论点是好的,但它们无法真正抹煞“星星工程”的这一发现:13-l7人的小班比23人的常规班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优势。
两条路线——加利福尼亚州与威斯康星州
目前立法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解读“星星工程“及其他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遗憾的是,始于1996年耗资几十亿美元的迄今最大的加州公益项目只是一个一无所获的恶例,而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创举。加州想把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从启蒙班到3年级的班级一律从最多33人减小到最多20人,而不考虑低收入地区极度缺乏合格教师的现状。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也许很省事,但实际上拉大了富校与穷校在资源上的差距。
这个项目无疑刺激了加州各地对教师需求的增长。收入较高、较富裕的地区得到了大量优秀教师,其中不少人来自难以招收和留住好教师的贫困地区。大多数贫困的街区只能用一些没有经验和资格的教师。还有一些发展迅速的街区,几乎没有空间建新教室,有些不可能把班级人数削减到20人,可他们又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领取州里的基金。
加州经验对于班级人数是否影响成绩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结论。从一开始就没有随机性,没有州政府考试制度,也没有评估程序。但是,几名从一开始就对此关注的研究人员设法就唯一具有全州范围考试数据的3年级学生总结了几点。评估人员发现,与学生数超过20人的班级相比,人数减少至20或更少的班级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的成绩具有优势,尽管优势很小,但在统计学意义上仍属显著——虽然这一微弱的优势没有呈现出“星星工程”所发现的那样具有民族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成斯康星州的“教学效果保障”(SAGE)计划也是1996年启动的,是一项历时5年的试点研究。它规模虽小(只有14所学校参与),却很引人注目。与加州搞的一刀切相比,它所面向的学校都有至少30%的学生处于贫困线以下。它把从启蒙班到3年级的斑级人数从平均22.42人减少到l3.47人。
分析家们目前已对SAGE学校与一些有着相似的家庭收入、成绩、学生人数以及种旗构成的学校的1年级学生进行了对比。前两年的结果与“星星工程”的结果一致。1年级SAGE学生的进步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而且比加州学生的进步要明显得多。
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对“星星工程”和SAGE等的调查让人们难以坚持认为减少班级人数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加州的行动又证明,如果缺乏前瞻性和洞察力,这类决策会损失数十亿美元,而收效却甚微,甚至至少在短期内还会带来一些损失。
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改进的方案。原来在提高教师能力方面做得很少,这一点提示我们,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更强,如果中学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其相关课程的知识,学生能学得更好。但令人惊奇的是,在选聘教师时,校方往往不是选择学术背景最强和能力测试得分最高的应聘者,而是往往倾向于选择住在附近、从当地大学毕业并且证明具有带班能力的人。
尽管聘用能力强的人任教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资,但聘人时看重能力和课程资格应该不会吃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就招收更好的教师与减少班级人数所发生的费用做过比较研究。立法和行政官员在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备选方案有关费用的可靠信息。在他们再投入数十亿美元来一刀切地减少班级人数以前,在本来可以受到更好教育的数百万孩子因这种一刀切的决策而深受其害之前,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这些信息。
概述/班级大小: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其他国家的决策机构有的已耗资亿万美元来减小小学的班级人数,有的正准备投入这一行动。仅美国加州一地,政府就已投入将近50亿美元。
已经就小班能否提高学习成绩进行过数百次调查研究,但几乎都没有定论。
“师-生比优化”项目(星星工程)是一个例外,它发现小班对一二年级等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有帮助。
因素X:小班教师的应变能力
人们对小班上课的一种传统认识是减少了课堂干扰,教师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并采用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纪律已不再是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小班取得的任何成效都可能被认为是教师利用人数少的优势改进了教学方法所带来的。
但多次研究发现,从教人员很少调整教学风格以适应班级人数。事实上,目前小班试验的最佳项目田纳西州的星星工程”的数据显示,教师们要转变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为适应小班教学搞的暑期职业培训工程也没能使他们转过弯来。不论小班还是大班,教师花在对学生个别辅导上的时间总量似乎是一样多的。当然,班上的学生人数越少,分配在每个学生头上的时间就越多,但这些增加的时间还远不足以使学习效果发生重大改变。
如果教师不管班级大小都用几乎相同的方法授课,又如何解释。“星星工程”这样的试验调查中所表现出来的小班优势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那些本来对小班教学就有一套的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如那些本来就喜欢在课堂上搞分组讨论的教师,那些喜欢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教师,还有那些强调手把手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总成绩也就拉上去了。此外,小班的课堂纪律问题少很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际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小班上课能给小学一二年级带来实质性的成绩进步,但这种进步以后难以持续。启蒙班和1年级教师尤其倾向于分组活动,手把手教学以及和学生的个人接触。
为了验证这一切,研究人员将调查各个年级的班级人数、教学方式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这一调查对行政官员决定在何地以何种方式采用小班教学意义重大,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来做这件事。
亚洲的怪事:大班出高分
Glenn Zorpette
多次研究显示,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堪称是世界上最好的,尤其是在标准化的数学和科学考试中。而美国高中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只能屈居希腊和立陶宛之后,更无法跟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相比了。
然而,亚洲学生的班级很大。在亚洲大部分地区一名教师面对40名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事。与此相反,根据美国教育部的资料,美国小学班级的平均人数只有24人左右。
为什么亚洲的孩子能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拿日本来说吧,那里的课堂纪律有口皆碑。根据日本教育制度专家、密尔斯大学高级研究员Catherine Lewis的说法,这种纪律并非是教师权威的强制性结果。相反,学生们对于被选中值日非常自豪,他们轮流维持课堂秩序,亲身体验让一群混乱的同学安静下来是什么感觉。因此Lewis解释说,教师管理课堂靠的是“长期养成的普遍的自觉性而不是奖惩制度”。日本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较长,每学年比美国大约长40天,而且师生经常一起参加学校的节庆、户外活动和郊游等。Lewis说:“他们非常强调班级,小组和学校是孩子们很有意义的集体”。
其次,日本的民族和语言的单性也是其教学效果好的一个原因。最后,亚洲父母的离婚率比美国低得多.而且父母辅导孩子的学习比较勤。
当然,亚洲的教育制度也有弊端,例如严格的国家标准不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在日本,有些孩子非常努力以求成绩突出,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过早地背负着失败的恐惧。
由于存在很深的文化差异,我们不清楚亚洲模式具体哪些方面值得美国借鉴。但亚洲的经验无疑表明,当课堂纪律从根本上改善时,教学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一位日本教师在对Lewis描述她的主要教学目标时说:在那种环境下,小学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创造美好的记忆”。
【肖莉/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