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数据与更加错误的解释。
4月份,美国政府发布了名为《全球恐怖主义形态》的年度报告。按报告的统计,在2003年,恐怖事件的致伤人数从上一年的2013人减少到了1593人。这可真是鼓舞人心,非但如此,致死人数和恐怖事件发生数也下降了。副国务卿Richard Armitage(理查德·阿米蒂奇)因此宣布说:“可以看到,报告清楚地证明,我们的反恐斗争势不可挡。”
谁知,国务院6月份却更正了结论报告中的错误数据:2003年恐怖事件的致伤人数其实是3646人。据数学家说,3646可是大于2013。修正后的报告中,2003年的死亡人数和恐怖事件数量也超过了最初的数字。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副国务卿凭原报告断定“我们势不可挡”,那么报告更正之后,他岂不是只能宣布,我们节节败退?
假如他的逻辑前后一致,这个结论就是必然的。我在媒体报道中搜索一番,想找到关于副国务卿或其同僚做此表态的消息,结果一无所获。老实说,我并没有为此花费太大精力,依我看,找到这样一条消息的机会大概与在恐怖袭击中受伤的可能性不相上下。遭受恐怖袭击而受伤,想想这种事也会心惊胆寒,但其概率毕竟微乎其微。
说到这里,我敢肯定,总有权威人士能够头头是道地论证,2003年恐怖致伤人数的增加同样表明“我们势不可挡。”因为恐怖分子正在垂死反扑。诸如此类的诡辩,无论如何,坏事总能解释成好消息,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情形:棒球大联盟一支平均打击率为0.260的球队聘任了一名新的打击教练。
结果:该队的平均打击率滑落到0.217。
结论:干得漂亮——你们的击球员在全联盟的投手面前势不可挡。其他各队对你们的击球员深感畏惧,只得以最优秀的投手应战,因此你们的平均打击率才有所下降。(说实话,这番辩解有些合理之处,可惜新教练还是被扫地出门。)
情形:伊拉克城市巴士拉饱尝汽油紧缺之苦。
结果:市民连续两天暴动。
结论:棒极了——你令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势不可挡。汽油需求猛增,说明更多的人拥有了驾车出行的财力。(事实就是如此,2003年8月份,巴士拉市民不堪忍受汽油紧缺的局面,接连两天暴动,而官方也确实将其说成是经济好转的迹象。)
情形:你申请加入某个大学兄弟会。
结果:你表演了令人脸红的丑行,最终受到热情欢迎,如愿入会。
结论:太神了——你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群体的成员。嘿,这肯定是个重要群体,如若不然,你怎么会兴奋得在牛粪堆里打着滚,高唱着百老汇音乐剧Annie(《安妮》)中的名曲Tomorrow(《明日》)呢?其实只是拿着一纸“非股权”证书嘛。(实际上,兄弟会的申请人甘心受捉弄,正是因为相信兄弟会必定非常重要,否则就无法解释自己为入会所做的荒唐事。)
事实上,仅凭简单的伤亡或恐怖事件数据,并不能得出什么确定的结论。举例来说,如果政府能够消无声息地化解毁灭性的恐怖袭击,那么即使某一年的伤亡人数增加了,或许也可以说,我们的反恐斗争确实势不可挡。事实无疑是复杂的,但这一点复杂局面,美国人还应付得了。别告诉我们巧克力冰淇淋是香草口味的,更何况有时那甚至不是什么巧克力冰淇淋,只不过是哪个兄弟会的傻小子滚过的东西罢了。
陈玉新/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