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学家都倡导“无误学习”,建议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不能出错的学习环境。比如,训练学生反复练习一道乘法题,每次间隔时间都很短,以保证学生总能给出正确答案。
这种教学法认为,学生一旦出错,就会记住这个错误,便无法学习正确知识(即使能学会,也学得很慢)。新的研究显示,这种担忧是错误的。如果“创造条件”让学生犯错,他们反而会学得更好。确切地说,如果测验很难,学生没有办法不犯错误,那么学习效果反而更好,知识也记得更牢。这一现象在课堂教育上效果非常明显,不过,任何人想更好地学习任何新知识,也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先测验,再学习
心理学家纳特·科内尔(Nate Kornell)、马修·海斯(Matthew Hays)和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所作的一项新研究,为这种教学法的效果提供了证据。研究显示,努力获得答案但是没有成功确实有助于强化学习效果。这项研究发表在2009年7月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知卷》(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上,研究者在文中称,在获取新知识前先进行测试,而且测试结果很不理想,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比直接学习新内容更好。
其中一组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弱联系”词组 (非密切相关的单词),比如“星星”和“夜晚”、“制造厂”和“工厂”等。所谓“弱联系”,是因为给出第一个单词时,学生们只有5%的概率会联想到给定的第二个单词 (目标单词)。实验中将学生分为两组,先给第一组学生呈现每组弱联系词组的第一个单词 (星星—???),让他们试着填出对应单词,每组限时8秒。可想而知,由于只有5%的概率回答正确,他们几乎都没有想到正确答案——在“星星—???”这个词组中,他们更有可能想到“月亮”或者“太阳”这样的单词。测试完毕后,给出目标词组(星星—夜晚),学生们有5秒钟时间学习记忆。而另一组学生则直接学习给定词组,每组限时13秒。这样,每组学生总共都有13秒的时间学习每个词组。
研究小组发现,由于第一组学生在得到正确答案之前曾努力猜测,所以他们对词组的记忆比第二组学生更好。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预先测试的效果似乎有违常理:学13秒反而不如先猜8秒再学5秒的效果好。实际上,不论是学习之后立即测试,还是学习后平均等上38小时再测试,这种预先测试产生的记忆效果都要好10%。
记忆增强
尽管词组配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心理实验策略,但与真实的课堂测验还是大不相同。心理学家林赛·E·里奇兰(Lindsey E. Richland)、科内尔和利歇·肖恩·卡奥(Liche Sean Kao)用更贴近现实的教材研究了类似现象,结果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应用卷》(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上。他们使用的是大学课程常用材料:奥利佛·萨克斯(Oliver Sacks)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一书中有关视觉的一篇文章。实验同样分两组,一组学生先阅读全文,再进行测验。另一组学生在阅读之前先进行测验,回答类似“大脑损伤引起的色盲被称为什么”的问题。
显然,在阅读文章之前先了解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阅读时对关键概念会特别注意。心理学家使用几种方法来消除“注意力导向”问题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要么给没有预先测试的学生多一些学习时间;要么将文中关键部分用斜体字突出,或是把要测验的相关部分字体加粗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或者两种方法一起使用。然而,所有实验结果都显示,先猜答案再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而且效果和上述实验一样,大约比直接阅读的效果好10%。
研究者还发现,预先测试的良好效果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学生在阅读之前已经看过题目,而是他们曾经努力地想要回答问题。在文章中描述的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除了“预先测试组”和“学习时间延长组”,又另外找来一组学生。这组学生在测试前,先仔细研究测试题目,记住问题并在纸上记下来——他们不用回答问题,而是记住问题后用这个阅读材料测试其他学生。这个“问题记忆组”的学生在最后测试中,比只阅读文章没有测试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但还是比不上先测试再阅读的学生。
换句话说,预先测验对于学习的帮助,似乎源于学生们试图回答问题的过程以及答错的结果。研究人员甚至暗示,“问题记忆组”的学生能更好地记忆文章的内容或许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尽管研究人员没有要求他们这样做。
实用的方法
上述新发现可以看做是经典的心理学现象——“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的延伸。“测试效应”显示,对已有知识进行测试,比继续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掌握原有知识。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杰弗里·D·卡尔皮克(Jeffrey D. Karpicke)和本文作者劳迪格在2006年所做的一项研究中证明,记忆测试有助于以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中,两组学生都先学习几段散文,然后其中一组立即进行一次或三次自由回忆测验(free-recall test),但不给测验结果;与此同时,另一组学生则进行一次或三次重新学习。两天以及一周以后再测试,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出现显著差别,测试组学生大约能记住材料内容的60%,而再学习组只记住了40%。测验对于巩固学习的好处显而易见,如今,科内尔和同事的新论文又增加了一点:学习前进行测验也能增强此后的记忆。
尽管研究人员对“测试效应”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这项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却很明显:老师们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无误学习”,而是应该挑战一下,在教授新内容以前让学生们先尝试着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必定会使学生们错误百出)。即使课堂上老师没有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巩固学习。在学习新的章节以前,先自己做一下课后练习。如果没有课后练习,也可以尝试着将每个部分的标题转化成问题进行思考。如果标题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那么就问问自己“什么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然后阅读章节并同时回答问题。整个章节学完以后,回头再看看这个问题,然后再回答一遍。如有疏漏,则重新看看有关部分。过一两天之后再回答一次 (如有需要,则再学习一次)。坚持用这种方法学习整个课程,就能牢牢掌握学习内容,很久之后都不会忘记。
当然,这种通用的学习策略并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也适用于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给自己提问,并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记得更牢。下次在网络上搜索答案之前,先自己想想怎么回答。自己回答时,你可能要给自己多留一点时间。记住,在学习中测验自己时,即使给出的答案不正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有作用的,也比一味地学习更有价值。答错也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法——只要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