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心灵铠甲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怀旧 :心灵铠甲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30日

你想念奶奶的炉子里烤出来的小饼干吗?你怀念当年爱和同学开的玩笑、玩的恶作剧吗?在辗转反侧的夜晚,你的脑海中会传来许久之前的旅行中列车的呼啸声吗?如果记忆偶尔会唤起你对于过去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那么你一定知道“怀旧”是什么意思。

有这种体验的不止你一个。2006年,英格兰的南安普顿大学开展了一项研究,172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其中的79%自称每周至少怀旧一次;16%自称天天怀旧。怀旧可能发生在任何文化背景、人生阶段、或是精神健康状况下。南安普顿大学我们的研究团队发现,健康的成人和儿童都会怀旧,连患上痴呆症的病人也不例外。

但有一点可能会让你觉得意外:怀旧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怀旧不是浪费时间,不是病态的沉溺。相反,沉浸在记忆中不仅能提高情绪,还能增强自信,改善人际关系。一句话,怀旧是心理健康的源头之一。

直到30多年前,对怀旧的系统性研究都还闻所未闻,但“怀旧”这个词的英文nolstalgia,早在17世纪就在内科医生们中间流传开来了。nolstalgia源于希腊文的nóstos(“返回”)和àlgos(“痛苦”),从字面上说,它的意思就是因为返回的渴望而感到痛苦,这里的返回可以是返回到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或某种生活方式。“nostalgia”这个词是瑞士医生约翰内斯·霍弗(Johannes Hofer)首创的,目的是描述为欧洲的君主们服务的瑞士雇佣兵的行为。据说,他们经常会对故土产生无法自制的渴望,具体的表现是突然大哭、焦虑、心悸、胃口下降和失眠。在霍弗看来,怀旧是一种病。

到了19世纪,怀旧又披上了弗洛伊德式的外衣。心理分析学家把这种感伤的渴望解释成病态的忧郁。曾有人称之为“移民精神病”(immigrant psychosis),认为这是初到异地者的心理异常,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认为了。还有人把怀旧归因于未经化解的悲哀和沮丧。这些阴郁的描述,许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被沿用。

 怀旧 :心灵铠甲 1.png

救赎的故事

怀旧是一种正面的自传式记忆。

心理学家对怀旧的看法发生转折是在1979年。那一年,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发现,说到怀旧,人们常会想到正面的词汇,比如“温暖”、“老时光”、“童年”等等。与之相对的是“乡愁”(homesickness),它给人的感觉就主要是悲伤了。20多年过去,直到2006年,科学家才开始详细考察怀旧心理。本文作者之一塞迪基德斯就参加了其中的一支研究团队;领队的是荷兰心理学家蒂姆·维尔德许特(Tim Wildschut),他也是我们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同事。这些研究人员找了本美国杂志,对文章逐篇分析,杂志的名字就叫《怀旧》,专门描绘20世纪中叶的生活。然后,研究人员叫一群学生怀旧,并尽可能精确地描述自己感受。最后,研究人员将学生的描述按主题分类,再和杂志中的同类文章对比。

对文章和学生的应答进行的分析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怀旧似乎是一种特定的自传式记忆。在怀旧的闪回中,大多数人都将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上。这些回顾场景常常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其中的三分之一涉及他人。怀旧记忆中还经常会出现所谓的“救赎主题”(redemption theme)或是“支配场景”(mastery sequence)——开头很糟糕,但好事会接踵而来。比如,我们的一位受试者就写道:“那个周末,我外婆死了,这是个坏消息,但对外婆和我们来说,都未尝不是解脱。我现在一回想起那段日子,就对母亲分外自豪,是她用挚爱和奉献送了她母亲最后一程。”下面的这段经验也可能成为怀旧记忆:一个提心吊胆的学生打电话到大学问成绩,得知顺利过关之后,他倍感欣喜,如释重负。在描绘怀旧记忆时,不太有人提到开头美好,但结局惨淡的经验。

在怀旧中,支配场景要比恶化场景频繁得多,有鉴于此,维尔德许特和他的团队将怀旧归类为主要是正面的情绪。受试者的自我评估支持了这个定义:他们觉得,自己的大多数回忆都是快乐的。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社会,怀旧记忆都是正面的,一位受试者的话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她说:“我那时觉得,我对他很重要,我和他的关系比谁都近。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密码’,我们交谈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从悲伤中诞生的体验

情绪低落或寂寞时,人就容易怀旧。

和其他情绪一样,怀旧的感觉一定是由外部或内部的某个事件触发的。有一个办法可以查明触发怀旧的这一事件:让当事人描述感受到这种情绪时的外部环境和情绪状态。维尔德许特及其同事在实验中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38%的受试者说,自己在开始怀旧前体验到了一种沮丧、焦躁、易怒的情绪状态,可以称之为烦躁(dysphoria)——这种说法最为常见。而烦躁的受试者中又有34%认为,这种烦躁是由寂寞引发的。

为了验证人们是否在悲伤时容易怀旧,维尔德许特小组邀请了62名心理系的本科生参加实验。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去阅读报刊上三篇文章中的一篇。其中的三分之一读到的是动物园降生小北极熊的报道,这是为了给他们营造快乐的心境;另外三分之一读到的是一篇压抑的报道,写的是2004年12月袭击亚、非两洲的海啸;最后三分之一读到的是一篇中立的报道,描述了惠更斯探测器在土卫六上着陆的场景。接着,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报告自己对特定往事的怀念程度,其中包括“从前的人们”、“我的旅行”、“我的宠物”、“从前的影视节目”和“我从前的感受”。那些读到悲伤新闻的受试者对于过去的渴望格外强烈,特别容易想起和自己亲近的人——家人、爱过的人、交往过的朋友等。

被离弃的感觉同样能引发怀旧体验。在后来的一个实验中,维尔德许特小组让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并告诉他们,问卷旨在评估他们的寂寞程度。填写完毕后,研究人员给受试者打了虚假的分数,告诉其中一半受试者他们的答案体现了内心的被离弃感,对另一半受试者说的则正好相反。如此这般之后,研究人员又要两组受试者填写了一份怀旧问卷,旨在测试他们对18个类别的往事的怀念程度,包括家庭、学校、儿时的玩具等等。

这项研究的结论和前一项几乎完全一致。和读到悲伤报道的受试者一样,被实验人员诱导确信自己寂寞的受试者,也显示出了对于过去人际关系的渴望。

这些研究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统一的图像:在觉得情绪低落或寂寞时,人就容易怀旧。但这是为什么呢?是悲伤让人沉溺于将过去的快乐时光和目前的处境作无用的对比?还是人会把怀旧当作提升情绪的工具?我们决定查出个究竟来。

 

与他人建立联系

怀旧产生积极效应也许是因为它能增强人们的社会支持感。

2006年,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者又开展了一项研究,专门用来验证怀旧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次,维尔德许特及同事先让受试者回忆带有典型怀旧气息的场景。接着再让他们报告当前的情绪,并重点报告“被爱”、“被保护”、“重要”、“高度自信”、“快乐”、“满足”、“悲伤”和“忧郁”的感受,以此测试怀旧对于性情的影响。结果显示,最爱怀旧的受试者在快乐、社会融合、自信这三个项目上都得了高分。也就是说,怀旧体验虽然由悲伤和孤立诱发,但唤起的情绪是快乐的。

我们的同行推测,怀旧的积极效应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因素:制造社会融合感。我们为此开展了一项实验,以验证怀旧能否营造归属感。实验中,我们要求参与者评估自己在三方面的社交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熟练程度、面对他人时的感情开放程度、以及对友人提供情绪支持的能力。结果表明,善于怀旧的受试者在三个方面的社交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这种社会黏合效应似乎不单在西方文化中发挥作用,而是全球的普遍现象。2008年,南安普顿大学和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实验。实验设计和南安普顿大学早先的实验大致相似,区别仅在于受试者都换成了中国的大学本科生。研究人员调动起了部分学生的怀旧情绪,而让另一部分回忆起了一些日常的事件。接着又让他们评估:在遭遇逆境时,家人朋友会给予多少帮助。实验结果再次证明:光是唤起怀旧记忆,就足以令人对别人的帮助更有信心。看来,无论在什么文化中,对于过去的渴望都能增强人们的社会支持感。

 

大团圆结局

怀旧可预防不良情绪,但对抑郁症患者无效。但研究人员相信怀旧中常见的救赎场景可能有鼓舞长期不快者的潜力。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诗人马库斯•瓦勒里乌斯•马提雅尔(Marcus Valerius Martial)写道:“带着满足感回顾往事就好比又活了一次。”诚然,怀旧不仅能让人从悲伤和孤立中复元,美好的回忆还能为将来的不良情绪打下预防针。2008年,来自美国北达科塔大学的克莱·劳特利奇(Clay Routledge)和南安普顿大学的团队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实验中,他们要求自愿者思考自己的死亡,以验证怀旧能否平息这种原始的恐惧。

这个实验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研究人员要求半数自愿者写作一篇短文,描述勾起怀旧情绪的特定场景,而另外半数自愿者则被要求写下一件普通的往事。作文完毕,他们将自愿者打乱顺序,重新分组,并要求其中的一组笔答二个问题:“何种情绪会让你想到自己的死亡?”以及“你认为,在死时和死后,你的身体分别会发生什么?”与此同时,他们要求另一组自愿者写下过去在重要考试中考砸的场景。

最后,研究者让受试者完成一项任务,以测试关于死亡的问题对于他们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展示了28个词语片段,并要求受试者写出包含这个片段的完整单词。其中有6个特殊的片段,如“coff”,它们既可以包含在和死亡有关的词中,如棺材(coffin),也可以包含在意义中性的词中间,如咖啡(coffee)。

那些刚刚思考过自身死亡的受试者,给出的单词一般偏忧郁。但这个倾向在怀旧者身上并不显著。在第一阶段怀念美好往事的受试者给出的单词,在某种意义上和第二阶段回顾失败考试的受试者相近。

作为一种自然的情绪改善手段,怀旧很有效,但对某一个规模庞大的人群而言,怀旧的好处就不那么明显了。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家尤塔·约尔曼(Jutta Joormann)在2007年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和健康人群相比,严重抑郁症患者在想起快乐的学生时代时,心情并不会好转,实际上,怀旧的作用正好相反。

原因看来是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不容易对过去快乐的自己产生认同。2008年,本文另一位作者格鲍尔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学院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长期悲伤者看来,记忆中那个正面的“我”和现在这个负面的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之间,并没有多少相似的地方。他们认为,那个正面的“我”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并断定“和过去的那个我相比,现在的我是个彻底的窝囊废”。因此,在回忆过快乐的往事之后,抑郁者可能觉得更难受。

快乐的念头不都是平等的。事实上,怀旧有着一些独特的属性,使它不同于其他正面的回忆。这些差别揭示了一些让抑郁者也能从怀旧中受益的方法。根据维尔德许特及其同事的研究,怀旧式回忆比简单的正面记忆更多元、更复杂、更生动。怀旧中常见的救赎场景可能会鼓舞长期感到不快乐的人。不管怎么说,如果事情在过去进展得不错,那现在就可能会接着顺利下去。

我们正在策划一项研究在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准备让抑郁和健康的受试者想象三个过去的形象:一个是五年前的自我形象,要求完全表现正面特征;一个是同一时期的自我形象,但要求只表现负面特征;还有一个纯粹的怀旧场景,要求表现出对过去的渴望,并包含支配或救赎的场景。我们预计,只有怀旧场景才有助于抑郁者改善自我形象,而其他两种记忆,包括正面的,都只会使他们心情更糟。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怀旧似乎不仅能培养一种幸福感,它还像一件抵挡黑暗想法的心灵铠甲,能帮助未来的我们抵御心理冲击。研究显示,怀旧式记忆往往细节丰富、栩栩如生,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会比其他记忆更加辛勤地呵护它们。实际上,我们越是了解怀旧对于受伤心灵的慰藉作用,将怀旧视作病理性弱点的观点就越是显得陈旧和过时。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