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 硬币的两面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完美主义 硬币的两面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1日

刘戴维(David Liu)是美国旧金山一名科技企业家,曾参与建立几家创业公司来推广自己发明的产品。不过,在他构思新发明时,脑子里会有另一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他:这个想法好蠢。虽然已经很有成就,但他还是会钻牛角尖,认为自己“真的很惭愧,已经30出头了,应该拥有一家自己的‘雅虎’,或者至少有一家大型公司才对”。刘戴维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种对自身超高的期望往往会导致对失败的恐惧,进而不断地自我批评。即使已经做得很好,刘戴维还是很难对自己感到满意,他说“已经习惯和自己较劲了”。

Can You Be Too Perfect-1 1.jpg

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者的目标往往几近苛求,一旦失败,他们很容易沮丧,不愿意再接受新挑战,甚至连已经计划好的任务都不愿去完成。凡事都坚持一丝不苟,往往会降低办事效率,耽误时间,加重工作负担,结果还不一定理想。完美主义还有损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患厌食症(anorexia)、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写作障碍症(writer’s block)、酒精中毒(alcoholism)和抑郁症等。2007年,研究者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发现其中约四分之一都具有某种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倾向。

不过,近年来心理学家搜集的一些证据显示,完美主义也有正面、积极的特质,其中包括渴望成功,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而且精益求精。人们在求职面试的时候不都在夸耀自己有这些特性吗?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会发挥积极的一面,同时抑制其中消极的部分。美国西北大学四年级的希拉里·鲍恩(Hilary Bowen)就认为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是全优生,还是美国长曲棍球世界杯集训队队员。可以说在体育和学术上,她都已经达到最高水准。她的目标虽然很高但也很现实,她从不会被失误击垮。她说:“如果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即使不是100分,但我会对自己说‘棒极了,这就是我的目标’。但同时我也会鞭策自己,‘其实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找到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并衡量完美主义的益处与危害。此外,他们正在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使完美主义倾向尽量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虽然完美主义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但通过一定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使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更快乐,更容易成功,或许还有助于改善从厌食症到焦虑症的种种相关精神疾病。

 

至善者,善之敌

Can You Be Too Perfect-4 4.jpg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完美主义所带来的问题。1980年,精神病医生戴维·D·伯恩斯(David D. Burns)发表了一篇题为《完美主义者失败的内在原因》(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的文章,指出当人们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身价值时,完美主义总会让人感到事与愿违。这种人一旦遇到挫折,自尊心特别容易受伤害,情绪波动也很大,因而往往难以坚持下去,最终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最近有研究指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有很大的心理危害,是完美主义者失败的症结所在。2003年,加拿大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J·比林(Peter J. Bieling)领导的小组评估了198名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然后询问他们对近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有何期待。完美主义者定下的目标普遍比非完美主义者高,但实际上这两种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完美主义者更不容易达到目标。不过,未达到目标的完美主义者并不会因此降低要求,他们对下一次考试仍持有同样的目标,甚至是设立更高的目标。严格恪守这样的高标准,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挫败感。

Can You Be Too Perfect-5 5.jpg

完美主义者低效的工作习惯往往会影响工作表现。他们工作缓慢,纠缠于每个细节,同样的工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结果却不一定会更好。他们还常常会拖延,因为一想到工作要做到尽善尽美,他们就心生恐惧,迟迟不肯完成(参见《环球科学》2009年第4期《拖拉的一千零一个理由》)。现年42岁的罗伯特·阿巴泰科拉(Robert Abatecola)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家中墙面开裂,为了保留1896年修建的建筑的历史原貌,他足足花了5年时间研究维多利亚式粉刷技术,才开始动工修复墙面。

不过,没有人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完美主义者。有些人对家庭卫生有洁癖,有些人对工作要求苛刻,还有些人极其注重外表或者人际关系——比如,每年都把节日贺卡写得极具个性。

总的来说,压力越大,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问题就越明显。199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兰迪·O·弗罗斯特(Randy O. Frost)和他当时的学生帕特里夏·A·马滕[Patricia A. Marten,现名马滕·迪巴尔托洛(Marten DiBartolo),是史密斯学院的心理学家]让51名女大学生改写课本中的一段话,以此比较她们在任务前后的情绪状态。其中一些女生有较高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当压力比较小时,这部分女生表现良好;但如果事先告诉她们改写的文章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她们就会把任务看得更重,写完之后感觉也会比其他同学差。更糟的是,她们的改写质量总体上比其他同学差,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者害怕被批评,所以会尽量避免较大的改动,因此技巧得不到发挥。

当期望值和所得结果差距拉大,完美主义者就会越发失去信心,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讽刺的是,完美主义者的要求越高,越是刻意追求成功,成功的几率反而越小。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L·休伊特(Paul L. Hewitt)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戈登·L·弗莱特(Gordon L. Flett)称这种现象为“完美主义悖论”(perfectionism paradox)。正如伏尔泰所说:“至善者,善之敌”。

完美主义可能源自父母对子女的高要求,也有可能是父母对子女不够关心,于是孩子就力求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以博得父母的关注。有些孩子的家庭状况很混乱,他们力求完美,希望能够以此掌控无法预知的环境。另外,父母的完美主义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

Can You Be Too Perfect-7 7.jpg

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兹·沙弗兰(Roz Shafran)说,起初孩子可能会觉得完美主义是可行的。“可能他们对此也没有特别在意,反正努力学习就能获得回报。学习越努力,做事越认真,表现就越好。但进入大学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要阅读大学课程里要求的所有书目,他们会发现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开始慢慢落后,论文也写得不够好,不能按时交。于是他们开始熬夜,压力越来越大”。

把完美主义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也会产生危害,比如用在减肥上就可能造成厌食症(更多厌食症的成因,参见《环球科学》2008年第9期《厌食有瘾》)。完美主义还会让周围的人“敬而远之”。现年60岁的海伦·拉索(Helen Russo)居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西纽约,到现在还后悔当初朋友帮她铺好床叠好新洗的衣服后,她当着朋友的面又把床重铺了一遍,把衣服重叠了一遍。有些类型的完美主义尤其会影响人际关系。休伊特和弗莱特曾将完美主义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规定型”完美主义者(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ts),这种人会因为他们在乎的人提出的高标准而感到困扰,担心自己会让他们失望;另一种是“指导他人型”完美主义者(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ts),他们会苛求身边的人,不断敦促他们做得更好。

 

良好的习惯

Can You Be Too Perfect-8 8.jpg

不过,有些心理学家称完美主义也有积极的作用。弗罗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套衡量完美主义倾向的测量标准,至今仍广泛应用。标准中提出了完美主义的积极特质,如目标更高、更有计划性,不过他们也指出一些消极的特质,如害怕犯错、自暴自弃、自我怀疑等。

尽管弗罗斯特本人并不认为完美主义同时包含了正负两方面的特质,这种说法却部分源自于他1993年的一项研究。当时,他和同事同时采用他的衡量标准以及休伊特和弗莱特的衡量标准,对553人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某些特质相伴而存:比如害怕犯错与担心让别人失望密切相关,而且都与抑郁症有关,弗罗斯特将这种特质称为“不适应的评价在意度”(maladaptive evaluation concerns);另有一些特质,如设立高标准与努力实现目标密切相关,而且都与积极的人生观有关,弗罗斯特将这组特质称为“积极的追求”(positive striving)。似乎每一个人都有特定比例的正面和负面特质。

心理学家越来越相信,完美主义的某些特质会对个人的幸福与成功产生积极的影响。毕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肯定会有所回报,比如会写出更好的小说,家庭会布置得更温馨,或者事业会更成功等。英国肯特大学心理学家乔基姆·施特贝尔(Joachim Stoeber)曾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他说:“很多优秀工匠、机械师、外科医生都可以算作是完美主义者。如果追求完美能使你快乐而且有所回报,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者成功的法则是,追求卓越表现的同时不过分苛责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才可以称为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成功时,能保持放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工作时能积极努力,成功时能享受满足感。曲棍球冠军鲍恩或许就是一个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亚特兰大28岁的珍妮弗·佩龙(Jennifer Perrone)也是如此——她不仅是一位野生生物学家,还是玫琳凯化妆品的销售员。她的文件柜和抽屉都是按字母排列,她在去年10月就已经签完最后一张支票,为今年5月份的婚礼做好了准备。佩龙认为自己办事效率很高,她从不会勉强自己做能力以外的事,除了强迫她未婚夫在房间里脱鞋而让他感到不快。她说:“很难想象如果事情不按照我的想法进行会是什么样子。”

Can You Be Too Perfect-10 10.jpg

事实上,过去15年的研究发现,积极的完美主义倾向与更高的成就密切相关,如更高的平均成绩、更好的铁人三项(triathlon)表现等。积极地追求完美主义有益健康和情绪,能促进社交、提升满足感。比林和同事在2003年的研究中,将积极完美主义者和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区分开,结果发现积极完美主义者感觉自己对考试准备得更充分,成绩也好于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及非完美主义者。2002年,弗罗斯特的一项小调查也显示,奥运会金牌得主也多是积极完美主义者。

施特贝尔和同事在2007进行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健康的完美主义能减缓失败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感,增强成功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评估了121名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将他们分为积极完美主义者、消极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施特贝尔用的方法见下页,你也可以自测一下),然后让他们做情商和社交能力测试,并告诉他们这些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测完后,研究者随机告诉这些学生一些虚假的成绩,并要求他们填写一份问卷,以调查他们的情绪状态。结果发现,当得知测试成绩较高时,积极完美主义者比其他两组学生体验的自豪感更强,反过来,当被告之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也没有另外两组学生那么沮丧。

Can You Be Too Perfect-11 11.jpg

不过,关于完美主义的积极作用还存有争议。许多专家都认为,凡事力求完美的人多少都会有事与愿违的担忧。施特贝尔说:“完美主义者做事往往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一些研究显示,即便是健康完美主义者,也往往比非完美主义者更抑郁,更神经质。尽管“积极完美主义”这一概念源自弗罗斯特和休伊特的完美主义评估办法,不过他们本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而是用另一些词汇来描述那些做事高效的人,比如“高度自觉性”、“极度渴望成功”等。

 

学会“不完美”

医生不会把完美主义当成独立的疾病来治疗。完美主义者也同样不大可能主动去治这个“病”:一来凡事不妥协这个习惯很难改,二来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它的危害。即使完美主义者知道这样不妥,也不太愿意改正。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特蕾西·韦德(Tracey Wade)说:“谁会乐意自己变得普通呢?”

其实治疗完美主义的目的并不是变得普通,而是在于弱化它的消极作用。首先,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认识到完美主义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会不会因为害怕错误决定会导致恶果而举棋不定?会不会因为怕做不好而不敢承担工作或分担家务?患者可以通过日记记录下此类情形。

弄清楚导致患者力求完美的这些情况及其消极的思维模式,治疗师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纠正完美主义者的某些思维方式,比如对错误太过执著。沙弗兰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当然没错,但抓住错误不放就变成自虐了。”完美主义者或许相信反复思考犯下的错误才能避免再犯,可沙弗兰认为,实际上过分自责不利于纠错,反而会一错再错。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一些行为训练来适应“不完美”:他们必须放弃一些固守的准则,然后判断所得结果是否真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比如,沙弗兰鼓励患者故意犯一些小错,如“忘记”买几样购物单上的东西,从而慢慢学会容忍小错的发生。她还要求那些在学习上过分苛求的患者写两篇文章,一篇按平时的要求习惯来写,另一篇则必须写得随意一些。然后沙弗兰把两篇文章一起拿给大学老师评分,通常患者会发现,随心所欲去写与费尽全力去构想所得的结果差不了多少。  

初步研究证实,这些治疗方法确实能弱化完美主义的消极作用。最近韦德和沙弗兰等所做的4个小型研究显示,只需4到8个星期的治疗,强迫症、抑郁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症状就会明显减轻,还能改善十年级女生对自身形象的消极看法。与此同时,治疗过程不会影响患者对完美的追求。韦德说:“看起来我们既能弱化完美主义的负面效应,又不影响其积极作用。”

不过完美主义毕竟不是严重的疾病,所以患者可能需要用非常规的方法来减少他们对至善至美的强烈渴望。2009年,马丁·M·安东尼(Martin M. Antony)和理查德·P·斯温森(Richard P. Swinson)在新书《永远不够完美》(When Perfect Isn’t Good Enough)中建议,治疗完美主义的第一步应该是重新评估自己的目标。问问自己,如果把标准放低一点儿会怎样?然后尝试着把放低的标准具体化,比如,“重5磅也不沮丧”要比“不要过分注重外表”更容易实现。另外,也可以尝试用“人们不会通过一次不愉快的交流来评价我”来替换“我必须要幽默风趣”这样的极端想法。

评估一下自己的坚持是否真的有道理——做不到完美是不是就一定很糟糕。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状况,也许就不会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了。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