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怯场梦魇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告别怯场梦魇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2日

这个重要的演讲,彼得已经反复练习了上千次。最后一次堪称完美——他已经准备好上台了。彼得告诉自己,演讲时要声音洪亮、面带微笑、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可是就在站到讲台上的那一刻,他突然僵住了——脑子一片空白,所有的准备都化为乌有,他就像站在聚光灯下的一只无助的小鹿。这是怎么回事?

彼得怯场了。

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有时候会毫无征兆、莫名其妙地将事情搞砸?答案就在于我们大脑的构成方式。当我们把某件事情练习得相当熟练时,不用想就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潜意识的处理过程会自动完成。但是如果我们非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自动”行为,潜意识处理过程就会被扰乱,我们也将手足无措。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试图阐明怯场的发生过程,从而帮助那些经常怯场的人摆脱烦恼。

 

别太专注

祛场-1 1.jpg

从20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就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怯场?198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正式把怯场定义为“在压力环境下发挥失常”。过去25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来自观众的压力以及自己对表现出色的期望,尤其容易导致我们怯场——经常怯场的人可能就是这么认为的。

最近几年,对什么环境容易使人怯场,科学家开始提出一些违反直觉的见解。好心的专家经常建议人们要放松——减缓语速,使思维慢慢恢复,紧绷的神经就会平静下来。然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西安·L·贝洛克(Sian L. Beilock)却认为:“如果你准备充分的话,最好就按照此前的练习进行下去。”

在2008年的一次研究中,贝洛克将高尔夫球新手和老手随机分成两组,要求他们把球击入洞中。她要求第一组受试者慢慢击球;而要求第二组受试者尽可能地快速击球。当新手快速击球时,他们的命中率相对较低;而高尔夫球老手正好相反:当快速击球时,他们的表现非常出色,然而一旦放慢速度,表现就差了很多(这项研究结果支持了长久以来的观点:如果有经验的高尔夫球手在击球前准备某一动作时间太长,他们的肌肉会颤抖或者僵硬,从而影响发挥。以前已有研究证实这一观点)。

贝洛克推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一项任务此前已经练习过无数次,那么再花过多的时间来做,只会引发多余的有意识思维。“当我们要求高尔夫球手高度集中注意时,他们其实会‘很受伤’,”她说,“给他们施加压力,会使他们焦虑,从而更加审慎地关注自己的表现。”

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发挥,这一观点与大脑学习复杂运动技能(从说话、打字到握曲棍球)的公认理论相一致。大脑中与学习新任务关系最紧密的结构是大脑皮层,它控制着高级的有意识思维活动,还能适应新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断练习一首曲子或者一段演讲,大脑皮层就会逐渐将这种行为的控制权移交给小脑。小脑负责协调复杂行为中每一个迅捷的动作。“大脑皮层很擅长处理一般性的任务,但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掌握时间的任务却并不在行,”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病学家弗兰克·冈瑟(Frank Guenther)说,“我们需要更能胜任的部位来完成这些任务。”所以当人们学习一项新技能时,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当活跃,而当他们在执行一项非常熟练的任务时,小脑就会更加活跃。

祛场-2 2.jpg

但问题是,小脑并不像大脑那样可以由意识支配。冈瑟认为这就是原因所在:怯场的人为确保万无一失,试图检查已经熟练的行为,最终将事情搞砸。“比如你想弹钢琴,如果完全依赖运动记忆”——顺其自然——“那么你的运动控制系统可以在50毫秒内自动演奏出下一个音符”。但是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表现会阻碍这个瞬间过程,使人们不能流畅地进行下去。“第一个音符弹出来以后,反馈信息要经过100毫秒才能从耳蜗传到大脑。所以如果你对自己说‘好了,我刚弹完C,现在要接着弹D了’,那么你的演奏肯定会出问题”。

但是怎样的关注才算过分呢?对每个细节都抓着不放可能会出问题,任由思绪天马行空,也会分散注意力,不能完成任务。为了找到关注度的平衡点,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恰尔迪(Daniel Gucciardi)和詹姆斯·迪莫克(James Dimmock)招募了20位高尔夫球高手,要求他们在三种情况下击球进洞。第一组球手关注三个与身体技巧有关的词汇,比如“头”、“重量”和“手臂”;第二组关注三个与击球毫无关系的词汇,比如“红”、“蓝”和“绿”;而第三组只关注一个描述击球动作的词汇,比如“流畅”。起初,球手们击球压力很小,大多数人发挥都很不错。在第二次试验中,古恰尔迪和迪莫克提出表现最好的球手将获得现金奖励,这让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体育运动心理学》(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年第1期上:第二次试验中,除了那些关注击球各个部位的球手,其他人发挥都很出色。古恰尔迪指出:“当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击球的三个代表性过程时,发挥就会受影响。”相似地,199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的心理学家卢·哈迪(Lew Hardy)发现,如果运动员在比赛时心里想着具体详细的比赛规则(比如滑雪运动员老想着“保持滑雪板在空中飞翔”、“保持身体流线型滑动”),那么就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另一方面,当球手们在压力氛围下击球时,那些只关注某一个整体性词汇的受试者表现最出色。古恰尔迪认为,只关注一个词汇恰到好处,是这些球手有别于其他两组受试者的原因。他说:“如果你只想着一个词,就会避免有意识地对身体进行控制,但也足够提醒自己将运动进行下去。”

结果会怎样呢?如果太过在意自己的表现,比如给同事解释一个重大发现时试图控制自己的音调,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小脑的活动,使你不知所云。但是如果只想着一个词语或总领整篇演讲的一个要点(比如“流畅”或者“有说服力”),大脑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由发挥了。

 

压力造就完美

祛场-3 3.jpg

当你在自己的房间里背诵一篇演讲稿或者练习一首曲子时,消除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很容易。但是如果站在观众或者评委面前,既能保持镇定自若又能恰当地集中精神,就没那么容易了。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心理学家拉乌尔·R·D·乌德让(Raoul R. D. Oudejans)认为,要想正式表演能像平常排练一样,最好在练习的时候,就使自己处于真正表演时的紧张氛围之中。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乌德让召集了一群荷兰警官,要求他们进行射击练习:一半警官以纸板靶标作为射击目标;另一半警官则与队友直接相互射击(枪膛里装着肥皂,而不是子弹)。每次练习时间为一小时,三次练习之后,“真正的表演”开始了:所有警官都用肥皂子弹相互射击。以前用纸板练习的警官,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表现很不理想,而以前就练习相互射击的警官则发挥自如,命中率也高很多。

研究结果表明,从开始练习时就使自己感受到真正表演时的压力,可以避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表演之前,我们通常会反复排练,但很少有人会专门在这种心理压力下练习,” 乌德让说,“他们练习怎样完成表演,但没有任何压力,所以真正表演时他们会失败。”

在压力条件下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我们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的可能。这与蜘蛛在我们身上乱爬之后,我们就不再那么惧怕它们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已经逐渐适应,所以那些曾经会使我们不自在的情况,不再陌生或具威胁性。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阿特·马尔克曼(Art Markman)解释说:“经历的高压情况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而遭受压力影响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小。”换句话说,越是觉得轻松自在,就越不可能被压力影响。

 

怯场难题

为了取得试验中荷兰警官那样的效果,乌德让建议针对不同的表演情况,设计专门的高压训练方式:如果你准备做一次重要的商务演讲,那么就找个人把你的排练拍摄下来,“这样你的自我意识就会增强——真正演讲时你面对的是观众,而现在你面对的是你自己,然而这两种情况给你的压力是一样的”;如果你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或音乐表演,不妨在训练的时候,找几个朋友或家人来做观众。

祛场-4 4.jpg

这些防止怯场的策略都是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当你在关键时刻心理发慌时,它们能帮你解除顾虑、平静心情。然而,研究怯场的科学家也最先承认,要想判断出谁在什么情况下会怯场,还毫无科学性可言。目前的许多研究,都着眼于人们怎样以及为什么会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失常,比如高尔夫比赛时击球或者篮球比赛时罚球。但是马尔克曼指出,在各种现实情况中存在许多因素,有些是你能控制的,有些你控制不了——它们共同作用,决定着表演能否成功。“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你的表现如何,要看当时的情形是否买你的账,也要看这项任务的性质如何”。换句话说,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比如说,你在用幻灯片做演示的时候,笔记本电脑突然没电),即使你受过高强度防怯场的训练,也可能将事情搞砸。

祛场-5 5.jpg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训练不值得做。美国三一大学的心理学家哈里·华莱士(Harry Wallace)认为,最好的策略是能够使表演者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沉着应对。这种心态在遇到麻烦时最有帮助。“关键一点是,事先不要太过自信,同时也要认识到,真正上场时你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紧张,”华莱士说,“事先解除所有忧虑,并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