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磁铁,我们或许会想起冰箱或黑板上贴纸用的吸铁石。但是,磁铁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实际上,磁铁是现代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例如,将电流转变为动力的电动机(简称电机)上必须有磁铁。也就是说,装有电机的手机、电脑、汽车、冰箱、空调等现代主要的电气化产品都离不开磁铁。可以说,没有磁铁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舒适生活。
请看右侧图表。横轴代表年代,纵轴代表磁铁强度。虽然都称之为磁铁,但种类繁多。例如,冰箱上吸附用的吸铁石多为铁氧体磁铁。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最近的100年内,磁铁的强度已增至最初的60倍。随着磁铁的改进,电机逐渐实现了小型化,各种电机性能不断提高。目前最强的磁铁是钕磁铁(也称钕铁硼磁铁)。首先,我们来回顾磁铁的历史,看看磁铁强度的变化吧。
磁铁的发现与改进
据说,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在希腊的Magnesian地区首次获得磁铁。这块天然磁铁被称为“磁铁矿”,因为它具有能使铁移动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被人们奉为“神秘之石”。“Magnesian”成为磁铁英文“Magnet”的词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工都无法制造强力磁铁。进入19世纪,随着人们逐渐了解磁力的原理,人造磁铁的研究也广泛展开。但强力磁铁的开发仍然很困难。
重大的技术突破出现于1917年。日本东北大学的本多光太郎博士开发出了“KS钢”。所谓KS钢,是指含有钴、钨、铬、碳元素的铁合金,磁力是之前磁铁的3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永磁铁崭露头角。以这项发明为契机,出现了各种人造磁铁。193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三岛德七博士在铁和镍的基础上添加铝元素,发明了“MK钢”。这种经改良制造出来的磁铁称为“铝镍钴磁铁”,在后述的“钐钴磁铁”出现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强的磁铁。1930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加藤与五郎博士与武井武博士成功研制出“铁氧体磁铁”。由于这种铁氧体磁铁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原料,价格相对便宜,因此也成为目前产量最多的磁铁。
1967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含有稀土元素钐的磁铁。
这种磁铁被称为钐钴磁铁,其磁力立刻超越了之前的最强磁铁铝镍钴磁铁的磁力纪录。但是,钐和钴的资源少,原料供给不稳定,所以人们期待开发出可以代替的磁铁。
在这个过程中,1982年,佐川真人博士使用钕、铁、硼元素开发出了钕磁铁。钕磁铁的优点是磁力比钐钴磁铁强。而且,资源也比钐丰富。就这样,钕磁铁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磁铁的演化 出处:日本电子材料工业会
磁力之“源”在于电子!
为何磁铁本身具有吸铁的功能呢?磁铁的强度又是什么决定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磁铁的内部结构。磁铁有N极和S极。但即使把磁铁切成一半,N极和S极也不会分离。因为被切开的两段又分别产生了各自的N极和S极。
那如果把磁铁细分到原子大小会怎样呢?实际上,每个原子也有N极和S极,都带有磁性(原子磁性,相当于一个小磁铁)。进一步仔细研究会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每个电子上也有N极和S极。如此看来,电子也是一个小磁铁,而“电子磁性”是所有磁力的源泉。
所有的元素都带有电子。但不可思议的是,在常温下能变为磁铁的金属(铁磁性)只有铁、钴、镍3种。
这是因为,除了这3种元素,其他原子中电子的磁性相互抵消,对外无法显示磁性。
永磁铁与铁钉的区别
铁内部拥有带磁性的原子,但为何由铁制成的铁钉不能成为永久性磁铁呢?铁钉吸附到磁铁上以后,铁钉的尖端可以吸附回形针等物体。也就是说,铁钉临时具有了类似磁铁的功能。像这样,物质带有了磁性叫做“磁化”。但是,当铁钉离开磁铁后,铁钉所具有的吸附回形针的能力就会瞬间减弱。
实际上,要成为永久性磁铁,原子磁性的方向很重要。永磁铁中基本上所有原子的N极与S极取向是统一的。相比之下,铁钉内部也被划分为许多原子磁性取向统一的区域,被称为“磁畴”。磁畴中,由于原子磁性的取向统一,磁畴也会像磁铁一样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相邻磁畴的N极与S极磁性相互抵消,所以对外无法显示出磁性。
那么,永磁铁为何能成为永久性磁铁呢?实际上,磁铁内加入了能够“控制”原子磁性取向的原子,使其取向不易改变。阻止了原子磁性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得N极与S极保持统一取向。钕磁铁中发挥此作用的是钕元素。钕磁铁的晶体中每14个铁原子就有2个钕原子。
铁钉为何不能成为永磁铁?
磁铁的强度一般是由“磁通密度”和“矫顽力”来决定的。“磁通密度”是指磁感线(从N极出来进入S极,表示磁力大小和方向的假想的线)的密度。同样大小的磁铁,磁力越大,单位面积上磁感线数量就越多。“矫顽力”是指磁铁退回到未被磁化的状态所需要的反向外部磁场(退磁场)强度。这两项乘积的最大值即表示磁铁强度的“最大磁能积”。
基本由铁原子构成的铁钉仅在靠近磁铁的期间具有很强的磁力。但离开磁铁时,原子磁性的取向会立刻改变,磁力消失。也就是说,矫顽力很小。因此,单纯的铁不能成为磁力强大的永磁铁。但另一方面,钕磁铁的磁通密度大,且矫顽力大,所以被称为最强磁铁。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年2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