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的研发过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材料 • 化学

新药的研发过程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08日

从消除病因开始的新药创制

药店里总是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药品。因此,有人认为,药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发明的。但实际上,制造一种医疗用药品(处方药)所花的研发时间约为20年,并且,平均投入的费用为40亿元。虽然全世界几百家制药企业正在一起努力研究,但每年获得认证的新药数量全世界也只有1520种。为什么制药如此艰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药的硏发过程,感受一下它的不易和内在魅力。

 

阻碍病毒侵入、增殖、释放的药物

为了创制新药,首先必须要弄明白病因。例如,为了治疗流感,就要弄明白流感的原因是什么,否则就无从下手。

流感,是流感病毒在气管等的细胞内增殖引起的。因此,只要抑制与病毒增殖有关的蛋白质起作用,就能够缓解流感的症状。目前,抑制与病毒增殖有关的3种蛋白质的作用的药,都分别得到了许可。

第一种药,是抑制病毒带有的“M2”蛋白质的作用(图1中的A)。M2是在病毒把自身的遗传物质(RNA)释放到细胞内的时候起作用的蛋白质。抑制这个蛋白质,就能阻止病毒的增殖。

第二种药,是抑制合成新的病毒RNA的蛋白质的作用(图1中的B)。这种药使得病毒无法合成新的RNA,结果就阻止病毒的增殖。

第三种药,是抑制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去所需的蛋白质的作用(图1中的C),来阻止病毒的增殖。奥司他韦(Oc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就是这类药物。

新药创制与找出致病原因(病理学)的目标蛋白质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20151132新药的研发过程_f1.jpg

图1. 治疗流感的3种药物

图中(1~5)表示了流感病毒的增殖机制和阻碍增殖的3种抗流感药物(A~C)的作用。

 


从几百万种物质中找到“原料药”

正如前面所述,药物和目标蛋白质是钥匙和锁孔的关系。因此,目标蛋白质一经锁定,接下来就进入寻找能够和这个蛋白质相匹配的化合物“钥匙”的阶段了。

为了寻找钥匙(原料药),各个药厂都有多达几百万种化合物的“化合物库”。 化合物库由人工合成化合物的 “合成化合物库”和从植物、细菌、蕈类、霉菌等天然物质中发现的化合物的“天然化合物库”构成。“库”就是英语library(图书馆)的意思。

把这些化合物一一取出,与目标蛋白质混合在同一个溶液里,来调查各种化合物和蛋白质结合的紧密程度(能否起到钥匙开锁的效果)。目前,这项作业基本上是自动高速进行的。它的速度是一星期能够检查几万种化合物。这项寻找原料药候选者的作业称为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药物的前身——活性产物就是这样被筛选出来的。近年来,这项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非常热门。

 

用超级计算机来精确预测“锁孔”的形状

另外,在计算机中描绘出蛋白质的3维结构,来模拟(推测)化合物和蛋白质结合的程度也在进行中。这种研究被称为“模拟生物学”(in silico biology, in silico”的意思就是“用电脑模拟”(by computer)。

近年,使用超级计算机来研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精密预测细胞内的蛋白质的运动的研究正在进行。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加高速地判别药物分子的形状,大幅度减少新药创制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如何消除抗癌药的副作用?

用高通量筛选获得原料药之后,不能就这样制成药剂,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抑制副作用。

一提起副作用强的药,是否就会联想起“抗癌药”? 抗癌药具有抑制癌细胞活动、延缓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例如,沿用至今的一种叫“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的药物。

这种药具有进入癌的细胞核中,阻碍从DNA复制DNA、从DNA转录RNA的过程,使得癌细胞彻底死亡的作用。

但是,正如前面看到的那样,药物基本上是扩散到全身的。因此,这样的药也会抑制癌细胞以外的正常细胞的增殖。其结果是出现痢疾、脱发、贫血这样的副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药物只对癌细胞起作用?以“卡培他滨”(Capecitabine)这种抗癌药为例,来看看这是怎样做到的。卡培他滨本身并不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被小肠吸收的卡培他滨,在肝脏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氟脱氧尿苷”(Doxifluridine)分子。这个氟脱氧尿苷仍然不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氟脱氧尿苷进入癌细胞中之后,由癌细胞中大量存在的酶,转变成氟尿嘧啶。这时才开始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在癌细胞以外的细胞里,几乎不会转变成氟尿嘧啶,所以能够抑制副作用。

这样,分子在体内变化之后才显示药效的药,称为“前药”(prodrug)。抗流感药奥司他韦、退烧止痛药“洛索洛芬钠”(Loxoprofen)也是前药。

 

把抗癌药装在微囊里,送到癌细胞

还有用与前面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减小药物的副作用,这就是把抗癌药装在非常微小的“纳米微囊”(nano-Microcapsule)里,只送给癌细胞。这种只把药送到目标细胞的方法,是“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ry SystemDDS)非常有潜力的一种。

为什么只要把药物封入胶囊,就能够只送到癌细胞里呢?血管是由“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构成的。在相邻的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以便营养和氧气来往。药物能够穿过这些间隙,到达细胞。

但是,这种功能也许就是引起副作用的原因。抗癌药能够穿过这些间隙,也能够进入到正常的细胞里,结果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把药物封入胶囊,这样药物的尺寸就变大了,难于穿过间隙。结果是,药物不能被送到细胞里,也就没有副作用了。

相反,癌细胞的特征是周围血管上的间隙很大。所以,胶囊从癌细胞周围的血管泄漏出去,抗癌药就只被送到癌细胞里了。

20151132新药的研发过程_f2.jpg

图2. 抗癌药穿过癌细胞周围的血管上的间隙达细胞内

插图显示的是把药物封入胶囊,只送到癌细胞里的方法。图中的上半部分是癌细胞周围的血管(1),下半部分是正常细胞周围的血管(2)。封入药物的纳米胶囊的大小在30~50纳米。

 


近年来,又出现把核酸(DNARNA)封入胶囊,送到目标脏器进行治疗的研究。

未来,还可以用纳米微囊进行基因治疗。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抑制副作用的同时,不断投入抗癌药。药物又是缓缓地从胶囊中放出,可以减少投药次数。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11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