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猫头鹰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猛禽猫头鹰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10日

在大多数动物都已沉寂的夜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却不时回荡着“咕……咕”的叫声——听到“猫头鹰”这个词,立刻映入你脑海的大约会是这样一幅画面吧。不过,猫头鹰目动物由二百多个种类构成,它们可不仅仅生活在森林中。实际上,除了南极和一部分海岛之外,猫头鹰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草原、沙漠、热带雨林、雪原等环境中。

猫头鹰目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化石和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至少在距今6000万年以前,它就已经构成一个物种了。

和猫头鹰基因比较接近的鸟类是“夜鹰目”。夜鹰也在夜间活动,眼睛和嘴都很大,长有羽毛,与猫头鹰的相似之处颇多。

现在,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万种鸟类,其中夜行性鸟类只有3%,这其中的70%又都归属于猫头鹰目。换句话说,猫头鹰目可以称得上是夜行性鸟类的代表。

 

白天的鹫与鹰,夜晚的猫头鹰

猫头鹰跟鹫、鹰、秃鹫一样,具有利爪和尖嘴,所以它们被统称为“猛禽类”。但是,按照分类来看,猫头鹰和这些鸟类的亲缘关系却并不近。

为什么不是近缘种,特征却是相似的?这是为这些鸟类都具有相同的习性(趋同演化),即“猎取小型哺乳类动物”与“处于生态系统的顶端”。

201505猛禽猫头鹰_f1.jpg

照片是栖息于加拿大、俄罗斯北部针叶林中的大灰猫头鹰。它的脸盘可以起抛物面天线的作用,耳朵也很灵敏,所以,在下雪天里也可以捕获到处活动的猎物。它没有看上去像是耳朵的装饰羽毛——“耳羽”。

 


长着“耳朵”的是角鸮?

“角鸮”是一种与常见的猫头鹰很相似的鸟类,也属于猫头鹰目。那么,常见的猫头鹰和角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一般而言,在猫头鹰目中,长着类似耳朵的“耳羽”的鸟类叫做角鸮,而没有耳羽的叫做猫头鹰。只不过,这种区分方法并没有分类学上的依据:比如“鹰鸮”,没有耳羽却也通称“鸮”;相反,“毛腿渔鸮”长着耳羽,却也通称为“猫头鹰”。

耳羽由装饰羽毛构成,不代表耳朵的位置。耳羽的功能尚不明确。

 

得名于雅典娜的鸟

在有些地方,猫头鹰被叫做“森林博士”,这个绰号给人一种它很有智慧的印象。其实,这种看法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比如说,在欧亚大陆中部分布广泛的“纵纹腹小鸮”,其学名是“Athene noctua”。这里的“Athene”,就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那么,猫头鹰到底是不是很有智慧呢?最新的研究显示,即使是跟其他的鸟类相比,猫头鹰的智力也不算特别优秀的。由于猫头鹰与一般的鸟类不同,眼睛长在正面,这一点与我们人类的脸有些类似,所以才让人感觉它多少也会有些智慧吧。

 

只有夜晚才无比强大?

就像刚才描述的那样,猫头鹰目是处于生态系统顶端的鸟类。虽然猫头鹰在夜间没有敌人,但在白天因某些原因出现在开放环境中后,可能在眨眼之间就会被大山雀等鸟类群体包围,它们会发出喧嚷的大叫。这就叫做“结队侵袭”。

这时,猫头鹰几乎不会做任何抵抗,只是逃去寻找安静的地方。一般认为,结队侵袭产生的效果,就是小鸟通过向猫头鹰宣示“我们可是知道你在哪儿”来威吓驱赶猫头鹰,或是让整个小鸟群体学习到它们的敌人——猫头鹰的特征。

 

有时住在仙人掌里,有时住在洞穴里

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是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雕鸮”,它的体重约为3000克,体长约为70厘米,张开翅膀甚至可以达到175厘米。它平时以老鼠和兔子为食,有时也会捕捉鹰、鹫和羊等动物为食。

最小的猫头鹰,则是栖息于美国、墨西哥等地的“姬鸮”。它的体重仅有40克,体长仅有14厘米左右。一般栖息于啄木鸟啄开的仙人掌穴里,以蝎子、蜈蚣等为食。

在树木之外,地面的洞穴里也有一种奇怪的猫头鹰栖息,它就是生活在美洲大陆的“穴小鸮”。这种猫头鹰居住于草原穴鼠等动物挖开的巢穴中,以蝗虫等昆虫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为食。另外,猫头鹰目一般是夜行性的,但它却是昼行性的。此外,穴小鸮还由多个家庭聚集成一个小群体,这个特点也非常少见。

 

目标指向人类和猫头鹰的共生

猫头鹰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视线。在法国东南部的地下洞窟里,现在还保存着大约3万年前画的雕鸮壁画。

因为它具有夜行性(被看作是带来灾祸的“不祥象征”)或特有的面容(被看作是很有智慧的“智慧象征”等),猫头鹰已经和文化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中国,“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这条歇后语,更是家喻户晓。

由于剧烈的环境变化,导致可以作为食物的动物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位于生态系统顶端的猫头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多个种类都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阻止这种现象,世界各地都展开了保护猫头鹰的活动。

在日本北海道,保护毛腿渔鸮的活动十分盛行。在日本栖息的鸟类当中,毛腿渔鸮是最可能灭绝的鸟类之一。现在,成对的毛腿渔鸮在日本只有3040组,个体数量也只有140只左右。

日本札幌大学早矢仕有子教授非常熟悉毛腿渔鸮的生态,她介绍说:“毛腿渔鸮每年只进行一次繁殖,而母鸟每次产卵的数量只有12个,所以想一下提高个体数量是不可能的。今后,有必要将作为毛腿渔鸮栖息地的森林、作为其觅食地的河川环境等复原到被破坏前的样子,并不断努力推进对它的保护工作。”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