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护车迎面驶来的时候,我们听到声音频率越来越高,而车离去时的声音频率越来越低,这就是多普勒频移效应。即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时,接收到的波长变短,频率变高;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长,频率变低。这里要强调的是音源本身频率没有变。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赫兹,超出这个范围,人耳就不能察觉。而蝙蝠能发出和听见2万~10万赫兹的超声波。在九百多种蝙蝠中,约八百多种是利用回声定位来捕食。
根据蝙蝠捕食过程中发声信号的特点,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调频(FM)蝙蝠和恒频-调频(CF-FM)蝙蝠。调频是指在发声的过程中,频率由高降低;恒频则在整个发声过程中频率不变。多数蝙蝠属于FM蝙蝠。FM蝙蝠在搜索猎物时,发出的探测声持续时间长(十几或几十毫秒)、频带宽(频率下降的幅度大)、重复低(每秒几次);在后续的发现、接近与捕食目标的时候,发声持续时间短(几毫秒)、频带窄、重复高(每秒可达上百次)。少数蝙蝠,如菊头蝠科和蹄蝠科,是CF-FM蝙蝠,它们的发声信号完全不同。其信号以CF为主(几十到上百毫秒),尾部带FM扫描(几毫秒),整个声信号频带窄。
蝙蝠在运用回声定位时会巧妙地利用多普勒效应。它们在飞行时不断发出声波脉冲,这些声波的频率其实是在它们自己的耳朵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之外的,这样就不会被自己发出的声音烦扰。但蝙蝠能听到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频率发生了变化的回声。随着蝙蝠与猎物所处方位的不同,以及二者运动速度的变化,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也会发生变化。蝙蝠能够准确地处理这些信号,判断出猎物的方位和速度。
有意思的是,有些蝙蝠还会根据自己飞行速度的变化,调整发出的声波的频率,以确保发生了多普勒效应之后的回声能被自己的耳朵听到。在捕食过程中,蝙蝠与猎物的距离不断缩短,由于多普勒效应,回声的频率会变高,波长变短。由于FM蝙蝠能察觉到的波长范围比CF-FM蝙蝠宽,所以FM蝙蝠不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声频率,而CF-FM蝙蝠会降低自己的发声频率,使回声频率保持在敏感范围,这称为多普勒频移补偿。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5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