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失明的眼睛重见光明是眼科医生多年来的夙愿。近年来,研究者一直在研究使用电子装置来模拟视网膜感受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入大脑的功能。这就是“人造视网膜”。在德国和美国,这项研究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这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在这一研究领域走在前列的德国图宾根大学的耶巴哈特·泽勒纳教授向Newton编辑部做了详细介绍。
Newton:失明的原因各种各样,您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法针对哪一类眼病患者?
泽勒纳:针对的是受到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折磨的患者。此前进行临床试验的这类眼病患者全都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视细胞功能缺失。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全世界大约有100万。
Newton:这种眼病从什么年龄开始发病?
泽勒纳:这取决于导致这种眼病的是什么基因。有的是在20〜30岁之间发病,也有的早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就出现了症状,但大多数患者会在40岁以前失明。
耶巴哈特·泽勒纳教授
临床试验必须十分慎重,最后才在视网膜中心植入芯片
Newton:根据您2010年11月发表的研究结果,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经过治疗后都恢复了视力。你们是怎样进行治疗的?
泽勒纳:我们把一种芯片(由光敏元件构成的一种小型电路)植入患者的黄斑。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非常小的区域,从这个区域传送至大脑的信息要比视网膜的其他区域多得多。在全部视网膜所传送的信息中,黄斑传送的信息占到了50%。
芯片本身非常小,只有3毫米见方。患者经过治疗,大概能获得这样大(一边说话,一边在眼睛前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卷曲成一个圆圈)的视野。
Newton:芯片是什么样子?
泽勒纳:在黑色背景上闪烁着许多亮点。光线透过视网膜照射在这种芯片上被转换为电信号。
Newton:这种芯片其实就是感受进入眼睛的光的“人造视网膜”。
泽勒纳:进行临床试验必须十分慎重。在最初的试验中,我们只是尝试着把芯片植入黄斑以外的区域。这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有可能对患者的眼睛造成损伤。贸然对黄斑进行手术,万一损伤了患者的眼睛,就有无法再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危险。先对黄斑以外的区域进行手术不会对眼睛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还有可能恢复一定程度的视力。
Newton:您领导的研究小组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意外伤害,真是用心良苦。
泽勒纳:即使今天,我们也特别小心。为了防止给患者眼睛带来新的伤害,我们现在只对完全失明的患者来进行这种手术。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