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内外有别
前面提到,社会距离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距离,比如自己和他人,后者的社会距离较远,因此可以预测,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描述时,会采用与定义自己时的不同标准。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归因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人-观察者”偏差,即可归为社会距离的影响,即人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特质归因,即认为他人的行为结果是由该个体内部稳定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能力、性格等,属于高水平解释;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情境归因,比如受到外在环境或他人的态度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属于低水平解释。
比如面对考试失败,如果失败对象是自己,则归因为发挥不稳定、不够努力等外在的原因;如果是别人在考试时出了偏差,可能会归因为水平有限、智力一般等内在的因素。在为自己或他人决策时,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偏好,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普罗宁等人,邀请大学生参与一项科学实验:品尝一种比较难喝的饮料,但是对身体绝对没有伤害。在实验中,普罗宁设置了两个情景:一个是真实的,即要求品尝该饮料;一个是虚拟的,即设想需要喝下该种饮料。并让他们判断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下学期)和下一个被试会饮用多少这种饮料。结果表明,在实际情况下,被试普遍认为现在的自己会喝掉少于1/4杯,而预期下一个被试,以及自己下学期可能会喝掉将近1/2的饮料,由此可见,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决策时,可能会采用高水平的解释,从而忽略饮料比较难喝的性质,做出“为科学献身”的决定;但在为自己做决定时,会考虑到具体的情形,从而选择喝下较少量的饮料,从而支持了在社会距离中存在“自己-他人”这样的稳定偏差。但如果告知这些被试情景是假设的,他们为自己和他人的决策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也就是说在较远的时间距离下,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采用的都是高水平的解释。由于此时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参照,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做出了一致的判断。而上述实验说明了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的交互影响。
商家的福音
水平解释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尤其是根据时间制定销售策略。比如,某产品未上市之前,在宣传形式上,商家会安排预售、摇号,预告片等活动。由于没有体验性的直接感受,消费者会对产品形成一个良性的、积极的预期,所以大多采用认同的态度,容易接受商家传递的信息,从而达到商家预期的宣传效果。而对这些预售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增加个体的“卷入度”,更增加了对产品的认同,那么,商品一经上市就可以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在宣传内容上,除了对产品性能的描述,商家还会着力将它代表的消费水平和风格,与消费者个人理念是否契合等,作为宣传重点。比如许多人选择iPhone,可能注重的并不是它功能有多么卓越、触感有多好、反应有多灵敏等用户体验,而是关注它所蕴含的一些社会价值,比如代表着时尚、潮流、新一代等,希望借此身份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认可等等,而这也正是商家越来越注重营销策略的原因。
另外,我们在购物时,是计划购买(理性消费)还是突然决定(冲动消费),也体现了远近两个时间距离下的影响。通常在时间较远的情况下,我们在决策时会考虑到一些重大因素,比如是否真正需要、品牌、该品牌的口碑等因素。而在抉择的过程中,可能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促销、销售员的态度等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因素。因此,如果我们有计划购买物品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时,除了把握好大方向外,也要考虑一些细节因素。
远近结合 实时调整
在眼前好恶和长远利益之间决策,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我们的判断又受到距离感知的影响,在不同感知水平下采取不同的解释水平。对时间距离的判断,往往会使我们产生计划谬误。在计划未来时,往往安排过多的事务,从而忽略了完成这些事情需要付出的物质和心理资源。同时,对于未来往往设定的目标也比较理想,比如一年后要考上研究生、要升职加薪等,对于当前需要一一完成的事情,则有可能又考虑了太多的细节,感知到很多困难,比如复习资料太多、工作过于繁琐、上司要求严苛等,从而阻碍了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感知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便利,也有一些干扰,只有“远近结合”,并且实时调整,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6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