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日常生活当中,看似无意间的思考、行动,实际上都受到周围人的很大影响。和周围人保持一致,合作中的偷工减料,人群中的熟视无睹、袖手旁观,究竟个人行为受周围人群的哪些影响,个人又会带给周围人群怎样的影响?这便是群体心理学正在研究的内容。那么,我们大家所共有的“被周围人影响的心理”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呢?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当大家谈到某个运动员,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而明明你对那个选手并非那么喜欢,但自己却也像是那个选手的粉丝一样,同别人一起兴奋地谈论起来。
再有,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你面前,多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突然被风吹倒。但是,没有人跑过来帮忙扶车,于是你也就不管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周围的人开始陆续地把自行车扶起来,于是你也就开始帮忙扶车。
也许你并没有刻意地意识到这些行为,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的确很大。我们个人的行为受到周围人群怎样的影响,相对地,我们个人的行为又带给了周围人群怎样的影响,这些便是群体心理学正在研究的内容。
自信地认为“我绝对不会被周围人影响”的你,请务必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想法一定会有所改变。
为什么不知不觉地配合周围人?
在人类群体中,会形成只在某个群体中通用的不可思议的“默认规则”。比如,孩子和学校或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无论玩得多高兴,只要一到时间,即便大家并没有约定要在这个时间解散,却也都自觉地回家了。
这就是所谓的从众现象。所谓从众,就是承认并接受周围人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好的,于是让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去配合周围的人,争取和他们保持一致的现象。
即便自己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承认与接受某种行为,但为了在群体中不被大家讨厌或排斥,硬是让自己去配合大家,和大家保持一致的情况也是有的。文章开头所介绍的,使自己变成粉丝来迎合大家的事例便是这样。
下面的实验揭示了人类到底有多容易受到这种从众压力的影响:
图. 哪条是相同长度的直线?(阿希的从众实验)
“请你试着从卡片2中,选出与卡片1中直线长度相同的线。”阿希给被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尽管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一旦假被试一致给出错误答案,被试就会倾向于给出和假被试们一样的错误答案。
上图是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进行的实验。有一张画有一条直线的卡片1,以及一张画有3条直线的卡片2,把这两张图片给8名被试看。卡片2上的3条线里只有一条和卡片1的直线长度相同。所罗门·阿希要求被试回答哪条线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只要看图就能明白,答案是C,非常容易回答。
而实际情况是,8名被试中,有7人是托儿(被安插的假被试)。实验安排这7人按照顺序回答,让真被试最后回答。测验共进行18次,其中12次7名假被试会故意一致地给出错误的答案。于是,真被试中有1/3的人,12次中有6次以上跟随假被试给出错误答案(平均从众率为32%)。顺便提一句,即便在只有一个假被试回答正确的情况下,平均从众率也会下降至仅有5.5%。2006年,日本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心理科学研究所也曾利用自动扶梯进行过类似实验。
在日本关西地区,乘坐自动扶梯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默认的规则,即着急赶路的人和不着急的人会分开站,自动扶梯的左侧是一排往上走的人,右侧是一排站着不动的人。而在关东地区,自动扶梯默认规则与关西地区正相反:左侧停站,右侧行走(在自动扶梯上行走是很危险的,所以本来不应该走动)。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设计者让假被试们乘坐大阪(日本关西地区的城市)单轨列车门真市站的自动扶梯。据调查,自动扶梯的使用者中,有88%是居住在关西的人。实验中,假被试们违反了“静止不动的人站在扶梯右边”这个关西地区的默认规则,站在了扶梯的左边。当乘扶梯往上走的人想要超过他们的时候,假被试们会任其自由地超过去。而且,假被试会尽量选择只在扶梯单侧(右侧)空着的时候,才去乘坐。
结果,假被试们乘坐扶梯的时候,停站在左侧的人增加了将近15%。而在关西居民仅占53%的大阪空港站上,假被试们在的时候与不在的时候相比,站在扶梯左侧的人增加了约32%。
这个实验以及阿希实验都揭示了,人类非常容易遭受到从众压力。“配合周围人、和周围保持一致”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性格,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7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