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大秦帝国(2)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考古 • 进化

再探大秦帝国(2)

许卫红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撰文/许卫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供图/许卫红、赵震、肖卫国、周旸

 

120815_兵马俑-2 图.jpg

图. 兵马俑临编4号彩绘

 


古代战争中,一般在战车上配有御手、车左、车右三名武士,三者中车右地位稍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8月,赵、郑之战,简子率军在大败郑军。在战斗中赵简子的战车是邮无恤御车,卫太子为车右,战后,简子曰:“吾伏(涛)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卫)太子曰:“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邮良曰:“我两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这则历史故事生动描述了古代战车上的人员在战斗中的分工:主帅要不停地击鼓指挥战斗,车右要手拿长柄兵器英勇搏杀。这就保证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御手都能娴熟地驾驭马车。

在此次出土的兵俑中,有一件车左俑属于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他”披着四缘包边的小甲片札甲衣,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甲缘包边底色为雪青色,并绘有繁复的红、白彩色几何纹样,前胸、后背有飘逸的花结和仿丝绸织物的绘彩。这些纹样和清澈色调的颜料,出土时多已脱落,反印在淤泥表面,成为了印痕,就像是一件实物铠甲平铺在床,等待风流倜傥的将官再次披着。

该俑出土时俯身、足向东,头、上半身、双足以及足下踏板等多部位受毁且移位,可谓身首异处。他双足的踏板裂为两块,被掷于后部木车车衡与服马腹部陶片之间,三者相互叠压在一起,这恰巧将其被毁坏瞬间的早晚顺序记录了下来;头部残片面朝下,贴近地砖略向东侧,局部被淤泥包裹,彩绘得以保留。由于残碎和严重移位,冠帽残碎混杂在马头碎片中,一度让发掘人员难以辨认。

按照本次出土的先后顺序,该俑编号为第九过洞九号俑(G9:9)。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两次发掘中,一号坑先后出土了高级军吏俑7件,分别位于T1G3T10G5T19G9T2G2T20G10等诸多区域的车后,以及T12T21等区域。其中一件由于中途停止发掘,尚未得到最终确认。而后在二号坑试掘中,在弓弩俑群和车步骑混编俑群中又各出土了一件,因此,该俑也是目前确认的第九号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的出土数量和所处军阵中的位置,是研究秦俑队列编制成分组成、礼仪内容的重要参照。在已清理的陶俑中,该俑陶片的移位、头部残碎的状况较之一般陶俑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诸多悬疑,令持续的考古工作趣味横生。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