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行为(2)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学习”改变行为(2)

张奕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华生与小阿尔伯特

我们从狗的实验回到前面提到的心理疾病患者身上。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经常用以解释恋物癖的形成:对于一个男性来说,开始只有年轻漂亮的女性(无条件刺激)能引起他的性反应(无条件反应)。但丝袜这种东西跟漂亮女性经常结合在一起出现,于是这种不当的“学习”给这位男性造成的悲剧性结果就是:只看到丝袜就能引起性反应,这时丝袜对于他已经变成条件刺激了,而对丝袜的性反应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消除对丝袜性反应的一种办法是让这位男性恋爱结婚,强化对女性而非丝袜的正常性反应;另一种办法是,让丝袜和一种不良的感觉结合出现,比如看到丝袜后喝一种令人恶心的无毒药剂。

120807_学习改变行为-2 图.jpg

 


那么,不当的条件反射学习是否也会制造恐怖症?后来,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用实验证实了这个假设。华生在孤儿院找了一个11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将一只白鼠放在婴儿的身边。开始,小阿尔伯特非常喜欢小白鼠并与之玩耍,一点都不害怕。之后,华生做了非常不人道的实验:他让锤子敲打铁棒的巨大噪声在阿尔伯特快要触碰到白鼠时突然发出,这可怜的孩子吓得猛然一跳,扑到床上把脸深深埋进床垫。这样可怕的配套试验又进行了五六次之后,实验者再把小白鼠放在阿尔伯特旁边时,他就开始哭,并且立即转身爬离到试验台的边缘。“白鼠恐怖症”被人为制造出来了,更不幸的是,阿尔伯特对其他毛茸茸的东西也都产生了恐惧:兔子、海豹皮衣服、圣诞老人胡须,尽管已经没有任何噪音伴随出现。恐惧白鼠的人也可能恐惧兔子,恐惧花朵的人也可能恐惧杂草,我们管相似的刺激能引起以前已经建立的反应叫做“泛化”。

在此实验之后,华生对小阿尔伯特没有做任何弥补性治疗。他不人道的实验被心理学界广泛批评并引以为戒,在此之后,心理学家也达成共识,不可以对人类进行任何有伤害性的实验。

事实上,小阿尔伯特的创伤并非不能治愈,而成为伴随其一生的困扰。如果你恐惧一样东西,这种东西又对你没有伤害,你只是心理上的惊恐,那么是可以通过治疗使之“消退”的。这在心理治疗中叫做“暴露疗法”:你害怕什么,就暴露于什么之中。笔者有位恐花症患者,她由于小时看到的某部动画片中,出现过一朵花一口吃掉了小蜜蜂的镜头,从此对花产生了强烈恐惧。在治疗室中,笔者鼓励她想象遇到花朵的情景,然后是直面花朵的照片,接下来是看电脑屏幕上的花,最后干脆买了10朵真花让她直接面对。她开始吓得不行,准备逃跑,笔者阻止了她,并且让她深呼吸以拮抗焦虑感,让放松和安全感和花结合出现。之后慢慢接触得多了,患者发现花的出现并不伴随恐怖的事情,恐怖情绪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自然消退,这时,之前建立的不良条件反射就减弱了。最后完全消退时,患者已经可以把花放到脸旁欣赏了。而笔者也非常得意地向朋友宣布:只用3次就能教会一个人如何不恐惧花。

“我们赞赏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来塑造;我们厌弃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华生曾不可一世地发表了以下的言论:“给我一打身体健康的婴儿,将他们放在我的独特世界中,我担保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和小偷。”对于此番言论,心理学界同仁的意见是一致的:环境操纵,确实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影响他的选择,还可以治疗疾病,甚至制造疾病。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否认一个人本身的天赋、爱好、能力和秉性对学习的作用,毕竟,对一个人天性及自我选择的充分尊重,远比研究“驭人之术”更加重要。下一期文章中,我们将阐明学习过程中内外互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