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天文卫星的发现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开普勒天文卫星的发现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2日

围绕着太阳以外的恒星进行公转的行星,就是“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系外行星是在1995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人们发现的系外行星超过了500颗,但都是一些非常巨大且很难想象上面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就在这时,用于搜寻系外行星的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卫星“开普勒”登上了舞台。在16个月的观测中,它竟然发现了2321个疑似行星的候选天体,也即“行星候选体”。更让人惊叹的是,其中还有很多颗是像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的小型“岩石行星”。

那么,其中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存在吗?这里面说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是指“围绕着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公转”、“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并且“有液态水存在”的行星。

实际上,只有开普勒卫星的观测结果,并不能确定一颗行星是否和地球足够的相似,还必须有一座地面天文台跟踪观测,这样才能知道目标到底是不是一颗行星;如果是的话,上面是否会有大气或者海洋。

 

                                            20130226开普勒天文卫星的发现_f1.jpg

开普勒卫星发现的行星候选体的一些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2月所发布的2321个行星候选体,都是按照直径的大小来分类的。其中既有类似木星、由大量气体组成的巨大的“气态行星”;也有类似海王星、含有大量冰的中等尺度的“冰行星”;还有像地球和火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小型的“岩石行星”。

在这些行星候选体中,“海王星型”最多,其次是直径为地球1.25~2倍的“超级地球型”,然后是1.25倍以下的“地球型”。在以后的观测中,科学家们期待着能发现更多的“超级地球型”和“地球型”的行星候选体。

 

20130226开普勒天文卫星的发现_f2.jpg

开普勒卫星如何发现行星?

与恒星不同,行星本身并不发光,想直接看到它是非常困难的。开普勒卫星在观测时使用的是“凌星法”,也就是当行星运行到我们与恒星之间的时候,会发生类似日食的“食”的现象。这时,行星会挡住恒星并使恒星的光度变弱,而这种光度上的变化能够被高灵敏度的仪器察觉到,并借此发现行星候选体。

开普勒卫星与陆基天文台不同,它不受白昼的影响,能够全天24小时连续进行恒星“食”的观测,而且能够同时观测15万颗恒星,所以才会成功地发现大量的行星候选体。

 

在银河系中大约有8%的恒星与太阳相似

在寻找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时,应该观测什么目标才好呢?

对观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行星系统中心的恒星,也就是“主星”。太阳属于“G型星”,开普勒卫星主要观测的对象,也是这一类型的恒星。

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在银河系的全部恒星中,G型星大约占8%。银河系内大约有1000亿颗恒星,也就是说,大约有80亿颗G型星存在。

G型星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地球上的生命诞生,发生在太阳和地球形成的约10亿年后。所以,G型星的寿命足够支撑其绕转行星(如果有的话)的生命产生和进化。

作为类地行星的主星,如果该恒星远比太阳明亮的话,就会有问题了。越是明亮的恒星,寿命也就越短暂。比如说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是一颗“B型星”,它只能燃烧几千万年,也就难以支撑生命在行星上诞生了。

反之,过暗的恒星也稍微有些问题。恒星的质量越小就越暗,它的行星上如果存在液态水的话,就得离中心恒星很近才行。这样的话,行星地表就会受到很强的辐射,而这种辐射对生命是有害的(见左页方框内)。

如此说来,太阳所属的G型星,才最适合孕育“陆地上的生命”。

 

20130226开普勒天文卫星的发现_f3.jpg

质量越大的恒星就越明亮

恒星可以分为红巨星、主序星和白矮星。其中,太阳属于“主序星”。记录恒星发出的光的成分,然后用记号标记,就有了“O型星”、“G型星”等的命名。如图所示,恒星越明亮,质量也就越大。

“G型星”右侧标明的数据是各种类型的恒星在主序星中所占的比例。太阳所属的G型星占主序星全体的8%。因为开普勒卫星的目标是寻找“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公转的类地行星”,所以以观测G型星为主。随着技术的进步,曾经很难观测的暗恒星也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至于亮于A型的恒星,很难观测到其周围的行星,而且这种恒星的寿命也短,不是“寻找类地行星”的对象。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