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任务发现了2321个系外行星候选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际上,这个任务的计划曾经4次落选。从计划开普勒任务时,娜塔莉·巴塔哈博士就参与了该项目,现在她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工作。
Newton:开普勒任务的意义是什么呢?
巴塔哈: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揭示出在我们头上的天空中,哪些恒星有着存在生命的行星。在银河系里,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别的生命吗?这应该是人人都会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怎么做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为了发现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就必须要建造空间探测器。那么,这个空间探测器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探测深度才可以呢?100光年远,还是5000光年远?假如我们知道类似地球的行星大概有多少的话,就能决定我们需要多深的探测深度。为此,开普勒任务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搞清楚“恒星中,有多大比例会存在地球尺度的行星”,也就是计量类地行星的数目。
Newton:原来是以发现地外生命为目的的啊,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地外生命是科幻电影中才有的。
巴塔哈:在过去,确实是很难认真谈论地外生命的话题,但是在可居住带中,的确发现了如地球大小的行星存在,这使得很多人开始认为“在这颗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可以说,在转变人们对地外生命的看法方面,开普勒任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封邮件开启了参加开普勒计划的大门
Newton:参与任务的契机是什么?
巴塔哈:那还是在开普勒任务启动之前的事情。现在担任开普勒任务首席研究员的比尔·博鲁茨基,曾经参加过望远镜的建设。这个望远镜用于在地面上使用凌星法寻找系外行星。
关于用凌星法探测行星,我认为是有问题的。“真的能够观测到运行到恒星前面的行星吗?”除了行星的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会使恒星发生光度的周期性变化,例如恒星的磁场活动、黑子、耀斑等现象。由于这是太阳这样的恒星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想要检验是否会对探测造成问题。
因此我给比尔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探询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这个时候比尔的项目申请已经被驳回了4次,而第4次驳回的理由正是这个问题。所以是一个绝好的时机。第二年,我在项目书中撰写了《恒星的周期性光变》的一章,探讨了行星的凌星现象与恒星表面其他现象之间的区别。这个提案终于被NASA采用,我的研究也随之踏出了第一步。
Newton:在NASA,你进行什么样的研究?
巴塔哈:比如说,决定开普勒卫星最终应该观测哪一块天区。任务团队原本想要观测北天的银河,因为那个方向上有很多的恒星,也容易在地面上进行跟踪观测。
而我的提议是,不去看银河中心的方向,而是向着稍微横向的方向去观测旋臂部分。因为夜空中的银河中心部位有很多明亮的巨星,这会削弱我们想要观测的G型星的光。在银河的横向上,想要观测的星很多,而且妨碍我们的巨星也少。
Newton:选择合适的观测方向,与能够发现2321个行星候选体之间,也是相关的。
开普勒的观测范围是银河系中极小的一部分
开普勒卫星能够探测夜空中深达3000光年的范围。这对于直径长达10万光年的银河系来说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经过16个月的观测,它从中发现了2321个行星候选体。
开普勒任务的下一个目标是研究恒星的大气
Newton:2012年4月,NASA决定延长开普勒项目。你们在延长期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呢?
巴塔哈:想要搞清楚行星的质量和密度的分布。随着跟踪观测的紧密进行,既能测定小行星的质量,也能知道处于可居住带内的地球尺度的行星所占的比例有多少,甚至是岩石型行星的比例也想要搞清楚。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天文学各个领域的参与,也就是尝试对行星进行跟踪观测。比如说,如果能够使用在西属加那利群岛上的新望远镜“HARPS-N”的话,就能推算出开普勒22b的质量,进而了解它上面的成分。希望这一切都能实现。
Newton:在开普勒任务之后,有必要做怎样的研究呢?
巴塔哈:根据开普勒卫星的观测结果,我们已经知道在银河系中存在着很多如地球般大小的行星。接下来就要研究行星的大气和组分,设计那些能够观测其中是否有反映生命存在的化合物的探测器。准备进行大气观测的目标恒星已经有几颗了,虽然现在的进展还很慢,但是已经知道这种观测是可能实现的。
Newton:谢谢!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2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