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晶体管的人们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发明晶体管的人们

撰文/王渝生  发表于 2018年05月22日

19471223日,圣诞节前夕,37岁的肖克利、39岁的巴丁和45岁的布拉顿成功地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小小的晶体管,改变了整个世界。有了晶体管,才有了集成电路,才有了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才有了今天的信息时代。所以,科学界普遍认为,晶体管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20130284发明晶体管的人们_f1.jpg

发明晶体管的三位科学家(从前到后)巴丁、肖克利和布拉顿

 

专攻理论物理的肖克利

1936年,在号称“工程师的摇篮”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的优秀博士生肖克利(W. Shockley19101989)当时只有26岁,踌躇满志,自命不凡。因为出身于教授之家,他从加州理工学院到麻省理工学院,一路顺顺当当地走来,学士、硕士学位轻易取得,博士学位即将到手,其“天才”称号已誉满校内外。

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悄悄地敲开了肖克利的房门。来者凯利(M. J. Kelly),自报家门,主管贝尔实验室电子学研究。自从1904年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以来,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起来。至1936年,30年来真空三极电子管已经成为各种电子设备的核心器件。但是,粗大的玻璃电子管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是体积太大,二是耗电量太多,三是使用太不方便。凯利颇具远见卓识,希望通过新的技术发明找到取代电子管的器件,突破口应该是关于半导体的研究。他四处网罗有创新精神和学识的年轻人才,所以26岁的肖克利被他盯上了。

“帅小伙,愿意来贝尔实验室工作吗?”凯利快人快语,开门见山,毫不掩饰其来麻省理工学院“挖人”的意图。凯利的话使肖克利怦然心动,因为贝尔实验室在电子学方面卓尔不群,开展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研究,注册的发明专利已达近万项之多。肖克利太愿意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接着就打点行装,来到了新泽西。

 

擅长实验物理的布拉顿

这时,在贝尔实验室,34岁的实验物理学家布拉顿(W. Brattain19021987)似乎在专门等待着肖克利的到来。布拉顿先后取得过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也是在26岁时加盟贝尔实验室的,已经在此干了8年,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肖克利碰上了布拉顿,稍加切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理论与实验结合,真是相得益彰。他们都熟知30年前弗莱明的二极真空管、德福雷特斯的三极真空管,都想在电子材料技术上有所突破,以弥补电子管的不足。

不久,肖克利想到了一种“矿石”,他对布拉顿说:“有一类晶体管矿石被人们称为半导体,比如锗和硅,它们的导电性并不太好,但有一些很奇妙的特性,恐怕会影响到未来电子学的发展方向。”布拉顿也早就注意到半导体研究的进展,心领神会,连连点头称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二人可谓志同道合。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许肖克利和布拉顿的半导体研究早就有了结果。但是,战火已起,事不由人,二人都被派往海军部从事军事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的半导体课题遗憾地被战火中断。

 

精通固体物理的巴丁

1945年,战争硝烟逐渐消散,尘埃刚一落定,肖克利就一路风尘赶回贝尔实验室,并带来了另一位青年科学家,那就是仅仅比他年长两岁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物理博士巴丁(J. Bardeen19081991)。

巴丁精通固体物理学,他的专长和学识恰好弥补了肖克利和布拉顿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巴丁温文儒雅,为人低调,是合作型的科学家典范。刚刚晋升为贝尔实验室执行副总裁的凯利对巴丁的加盟喜出望外,当即拍板,由他们三人组成半导体小组,以肖克利牵头,实施固体物理学研究项目。

最初,三人小组在肖克利提出的“场效应”半导体管实验方案指导下进行研究,未获成功。后来,经过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巴丁提出了新的“表面态”理论。接着巴丁和布拉顿开始测量半导体锗晶体的表面势分布,他们将锗晶体连接在一个参考电极上,用两个金属探针沿着晶体表面进行探测。一次,无意间两个探针非常靠近,给一个探针一点电荷,连着另一个探针的电流表的指针竟有很大的摆动。他们异常兴奋,巴丁立刻用理论估算出,两个探针的距离要接近或小于25.4微米(1/1000英寸)时才会有这种效应。

19471223日,圣诞节前夕,这时,布拉顿出色的实验技能派上了用场,他在一块三角形聚苯乙烯板上,用气相淀积的方法生成了一层金属膜,再用剃须刀片把膜从三角形的一个尖顶处划开,之间的距离小于25.4微米,把半导体锗晶体从尖顶处插入缝隙中,电流的放大作用发生了,世界上第一只固体放大器—晶体管也随之诞生了。这种被称之为点接触晶体管,对电流、电压都有放大作用。

肖克利虽然是巴丁和布拉顿的上司,但他并没有列为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人。不过他并不服输,仅仅一个月之后,经过无数次反复演算,1948123日黎明时分,完成了“三明治”式晶体管的最后一张构思草图。肖克利为这种晶 体管取名为“结型晶体管”,它是利用晶体中电子和空穴的作用原理制成的。这种晶体管的第一个样品于1950年诞生,这是真正有用的晶体管。因此,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后,巴丁把研究领域转向了超导,并于1957年同库珀、施里弗组成了新的团队,创立了全新的揭示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BCS理论,15年后,1972年再次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肖克利则到了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的圣克拉拉谷,创立了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的硅谷(Silicon Valley)。

 

20130284发明晶体管的人们_f2.jpg

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催生信息时代的来临

晶体管的出现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是尺寸小,二是功耗低,三是寿命长。晶体管引起的电子技术革命,出现了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机、晶体管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开启了人类的信息时代。

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逐步过渡到工业文明,有18世纪的蒸汽时代、19世纪的电力时代,20世纪中叶则出现了微电子、核能利用、航天等重大科技进展,但我们认定当前处于信息时代,是因为计算机和晶体管的出现和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储存、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的程度和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1965年,摩尔(G. Moore1929~)预测,未来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性能增长一倍、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一半。这个“摩尔定律”至今依然基本适用。195410月,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中,只有4个晶体管;而在20128月英伟达公司所发布的显卡芯片GK104中,则有着35.4亿个晶体管;20115月,英特尔公司还成功地开发出了世界上首个3D晶体管。未来,以追求处理器效能的“基辛格规则”将会取代以追求处理器性能为目标的“摩尔定律”,信息时代也将随之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