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有“过敏学者”之称的塞隆·G.伦道夫博士,提出了“化学品过敏”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并不适应现代化工产品,所以身体出现了种种症状。这个概念有一堆乱七八糟的名字,比如厌恶建筑物综合征、毒地毯综合征等等,有些“患者”甚至还说他们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过敏,也包括水在内。现在,这些非特异性症状被统称为MCS(“多种化学品过敏”),诊断标准也含糊不清。到目前为止,除了“患者”的主观症状以外,还没有发现他们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什么异常。
很多人坚持认为,任何一种在大工厂里制造出来并装进罐车运输的化工产品—大家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念不顺畅—肯定都是很危险的。这种偏见,笔者称之为“化学恐惧”。单是偏见还没有什么,如果由于对化学物品有误解而拒绝某些产品甚至拒绝治疗,可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比如在国外,某些人以“含有化学品”为由鼓动癌症患者放弃化疗,而以未经证实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替代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安全治疗”。这就提醒我们,“化学恐惧”不单是偏见,它还是能致命的。
将这种“化学恐惧”的逻辑延伸到极限,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滑稽。有人编了个著名的段子,将“一氧化二氢”列为了危险物质。听完以后人们会觉得,这玩意儿不仅“有毒”,毒性有时还很强!
当然了,这是个玩笑。但这么说吧,还真不是每个人都以为它是个玩笑(一氧化二氢,其实就是H2O,水)。如果这是公开演讲,同时辅以一些表演套路和心理学伎俩来煽动听众的情绪,人们的理性就可能完全被遮蔽,进而坚信这种叫“一氧化二氢”的邪恶化学品必须立刻滚出我们的生活。
在媒体报道和市场策略的影响下,对化学乃至化学工业的不信任,加上对突发灾难的恐惧,会让人们在头脑中将“化学品”和“邪恶东西”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因此,对抗那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将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
此外,选择购买那些所谓的“无化学品”的产品,也会满足人们的某种控制欲。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也不会污染这个世界。这种感觉会很自然地延伸下去,渐渐地,选择一种所谓的“无化学品的生活方式”,会为个人或家庭贴上某种“正义”的社会标签。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循环,想要纠正就更费力了。
我们想说的,其实很简单:化学品无处不在。
如果有机会做到这一点,不妨试试让制造商知道,“无化学品”的标签是不准确的。告诉你那些坚守“有机”和“无化学品”生活的朋友,放下他们手中的咖啡,因为里头的咖啡因、有机酸还有水,这可都是化学品。也许这能帮助他们认识到,不买那些所谓“无化学品”的产品,会是件多么荒谬的事情。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